“和溪”原名“何溪”

昊然

在山西省靈石縣城北面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何氏族人聚居地——兩渡鎮。兩渡何氏祖籍河南省淅川縣大石橋村,明代遷居到此,與靈石樑、王、陳三家,並稱本縣四大家族。在兩渡鎮北,有一條小溪,叫“和溪”,由東向西縱貫鎮區,然後注入汾河。據鎮上老人講,“和溪”原名“何溪”,其變更過程中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清乾隆年間的一天,鎮上來了位大人物,就是當朝一品大員、內閣大學士劉崇如。劉大人之前曾在山西任過要職,當時就對耕讀傳家的何氏高看一眼,偏愛三分,因此這次來後就直奔何氏第一宅世福堂。世福堂堂主、何氏第一掌門人何望遠等急忙迎上前去,宅院裡不時傳出陣陣歡笑。劉大人等在何望遠陪同下,先到關帝廟拜謁了關公大帝,隨後又到何氏祠堂拜謁了何氏始祖何立本等列祖列宗,還特意到雙藤書屋給何氏弟子們講了一堂《論語》,闡釋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道理。下午,劉大人等又參觀了鎮上的幾家廠子、作坊、店鋪,與掌櫃夥計們進行了交流。轉著轉著已到傍晚時分,劉崇如等踏上了一座小石橋,只見橋下溪水潺潺,橋上行人稀少,綠樹掩映的橋畔立有一瘦石,上書“何溪”二字。凝視了許久,劉大人雙眉緊鎖,邊走邊嘆:“何溪”可惜!“何溪”可惜!一路陪同的何望遠是個通曉四書五經的讀書人出身,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孫子均為當朝進士,在京城為官。聽到劉崇如的一聲嘆息,何望遠頓時忐忑不安,滿頭大汗,連忙請劉大人一行起轎到府上詳敘。

晚飯後,劉何二人沿著何氏花園的小徑邊走邊談。不等何望遠問,劉大人便打開了話匣子:“何公!兩渡何氏從乾隆二十四年以來英才輩出,金榜題名者比比皆是。入貢、入監、中舉、中進士者數以百計,‘父子翰林’‘兄弟同榜’等盛況令朝野上下刮目相看。現在民間到處流傳著‘無何不開考’的諺語。但是,古人常講品學皆優,知行合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想必何公深知其意吧?”何望遠略加思索,似醒非醒地問道:“莫非是修那小石橋出了差錯?”劉崇如繼續講道:“據我所知,小石橋乃鎮上何氏、陶氏、崔氏三家集資而建,沿岸居民還出了不少義工,可那碑石上為何單刻‘何’字,命為‘何溪’呢?”何望遠頓感羞愧不已,連忙跪下說道:“望遠該死!望遠該死!懇請皇上治罪!”劉大人一聽哈哈大笑,忙說:“快起來!此事雖小,影響卻大。好在皇上剛剛聞之,便派我等下來核實糾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說話間,只見兩隨從已將宣紙鋪好,筆硯備齊,劉崇如上前大筆一揮,“和溪”二字躍入人們的視野。這時,越來越多的何府人聚到石亭旁。一位教書先生望著“和溪”二字,即興吟詩一首:“何溪和溪均為溪,一字之差含深意。水可載舟亦覆舟,惟有‘和溪’流不息。”

人越聚越多,話越談越深。劉崇如索性從石椅上站起來,大聲說道:兩渡因溪得名,因溪興利。近些年來不僅仕者捷報頻頻,而且商賈風聲水起,這都得益於鳳凰山腰那股並不起眼的小泉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果不是我們的先祖高瞻遠矚,捨近求遠,世世代代耕耘不止,默默無聞植樹造林,把荒山禿嶺變成了林茂糧豐、果香四溢的花果山,雙溪何在?兩渡何在?功成不必在我,留名不如留德!這正是我等此行的動機和目的所在。“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一夜,何氏各處大院均燈火通明,大家深思著劉大人的警句,徹夜難眠。

不久,在兩渡鎮北的塔圪樑上,聳立起一座亭子,名為戒亭。亭內碑文詳細記載了“何溪”變“和溪”的故事,意在教育後人知恥知止,引以為戒,不忘初心,回報鄉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