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媒體會更艱難嗎?|李檬相對論


2019,新媒體會更艱難嗎?|李檬相對論


近日,很多朋友問我:“2019年,新媒體行業的前景會怎麼樣?”

很多機構已經做出了預測或者預判,而不少人想聽一聽,我怎麼看?

我猜想,可能與互聯網領域近期的調整、起伏有關。

現今,自媒體或者APP的引流、漲粉、變現越來越難,還有越來越多的“黑天鵝”事件發生。諸如知乎、錘子科技甚至美團、京東商城等等指標性公司,都開始調整人員編制,業內憂患情緒瀰漫,很多人開始產生焦慮感……

如果這一趨勢延續下去,2019年將會是“艱難”或者“焦慮”的一年嗎?

在此,我有兩點想要說明:

一、不要預測未來,沒有意義,你猜不準的。不如仔細想想,你我正處在怎樣的“小趨勢”中?有哪些變量你可以把握?

二、說哪一年“艱難”、哪一年“焦慮”,也不準確,你眼中的“艱難”和“焦慮”,其實都是“必然的迴歸正常”。


具體而言,我想針對以下幾個方面詳細闡述一下我的看法:

01

資本跟著流量加速運動,風向將瞄準垂直KOL

從大的趨勢上判斷,“流量紅利”已接近枯竭,這是沒有爭議的。結合各方數據看來,可以看到兩個趨勢:

1、新增用戶急劇減少

最近幾年,國內智能手機總的出貨量已出現明顯下滑,PC機出貨量前幾年就沒有增長了,而智能手機和PC機是互聯網的最主要載體。

2、用戶時間接近觸頂

目前,國內成年人平均花在數字媒體上的時間,接近6個小時,這已經接近極限,很難再有大的增長。

只要你滑動手機界面,世界便在你眼前呼嘯而過,各種App和自媒體帶來的信息氾濫,致使你我的時間和注意力,越來越不夠用。

當今這個“關注力稀缺”的時代,微博、微信、今日頭條以及各種新的社交APP,都在設法滿足用戶獲得信息、消費內容的需求。那麼,用戶在這裡停留時間長了,在別的地方,停留的時間就短了。

新用戶已難有大的增長,此時,大家在競爭什麼?

其實就是爭奪用戶時間。流量,就是用戶時間。

國內互聯網公司的流量爭奪,主要經歷了以下三波浪潮:

2012年以前是第一波浪潮,流量集中在像百度、新浪、騰訊、網易等巨頭公司手裡,你要做線上營銷,就要到這些網站上投廣告位,然後獲取流量。

那時,很多巨無霸公司的擴張模式,第一步,花錢買流量;第二步,做補貼,進行融資,看誰補貼更多,融資更快,佈局更大;最後一步是合併、壟斷,實現盈利。

這種模式今天很難複製了,因為流量現在的價值比幾年前漲了10到20倍,第一步的買流量,就被卡住了。而且就算買來流量,要維持住,也不容易。

2012年到2015年是第二波浪潮,出現了一些新的互聯網頭部公司,包括微信、微博、快手、抖音,開始讓相當一部分流量分散到了個人手裡,比如個人的朋友圈、微信群、微博賬號或抖音賬號。

那個微博年代,也是小米崛起的時間窗口,小米真正在商業意義上用好了微博流量,既做了品牌,又做了宣傳還做了客服,同時積累了粉絲。

2016年開始是第三波浪潮,流量逐漸凝聚在個人(網紅、意見領袖、自媒體人)手裡,資本開始主動進入一些頭部位置的自媒體人(比如Papi醬),天使投資人開始將個人作為投資標的,這是前所未有的。

我判斷,2019年仍處在流量競爭的第三波浪潮之中。KOL(Key Opinion Leader,社交網絡上的關鍵意見領袖)在流量凝聚、商業變現中的核心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比如,KOL營銷在美容、化妝品等行業已經是主流手段,成為繞不過去的品牌渠道。

2019年,“流量紅利”無疑會繼續枯竭,但不必悲觀,“沸水效應”的不斷擴散,將使頭部KOL繼續享受“流量紅利”。


什麼意思呢?

過去,微信有一個口號“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對於新媒體商業來說,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大量“小的個體”分散了流量,而只有將流量凝聚起來,才有商業價值。

這就像燒水,如果水沒燒到100度,燒到95度就是浪費。如果只燒到95度,只要不繼續燒下去,熱度就沒了;燒到100度以上,水開了,只要維持小火不斷,就能一直保證水的沸騰。就像KOL對粉絲的凝聚效果。

因為這種“沸水效應”在起作用,社交營銷將持續“從追求流量向追求垂直KOL過渡”。2019年,品牌方會增加對專業KOL(即特定領域中的專家)的投資,他們擁有粉絲的高度信任,而且定位清晰、調性固定,更能幫助品牌做好用戶定位。

2019年,垂直自媒體仍會有很多機會,頭部自媒體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頭部自媒體,即那些影響力很大的自媒體,現在領頭的自媒體已經足夠多了,再做一個這樣的自媒體難度很大。

相比而言,垂直領域的自媒體已逐步打開發展空間,比如旅遊、育兒、留學諮詢等等垂直領域,做好了,潛力不可估量。

02

2019新媒體商業的“快變量”會減少 “慢變量”會增多

2019新媒體商業的發展走向,是由“快變量”和“慢變量”共同決定的,在我看來,2019年要多關注“慢變量”。為什麼呢?

就像海上起的波浪,風起浪高,OK,風就是“快變量”,浪是結果,從變量到結果,很快一個過程。可是,風是怎麼來的?海浪的跌宕起落一定要有風嗎?不是。月球、地球、太陽三者之間緩慢的天體運動,是“慢變量”,導致了氣候變化、潮汐起伏,很少有人察覺這一緩慢過程。

那麼,什麼是新媒體商業的“快變量”呢?

比如2018年的短視頻,這個新風口,只有微博、今日頭條等等少數巨頭可以抓住。抖音的快速崛起是2018年的一個意外。抖音上線初期,外界質疑這是抄襲北美音樂短視頻社交平臺Musical.ly,誰料,今日頭條直接以10億美元收購Musica.ly並與抖音合併。很快,抖音迅速爆發,抖音國際版在蘋果App Store下載量一度衝到全球第一。

抖音的崛起,抓住了短視頻+豎屏化這一“快變量”。視頻更短,意味著更高頻的刺激、更密集的爽點。而視頻顯示從橫向到豎直,又是一種新的用戶體驗。這一潮流來得很快,要踩準這個節奏,非常考驗眼光、速度和實力。所以,這種“快變量”只有巨頭才能抓得住。

那麼,什麼是新媒體商業的“慢變量”呢?

比如新媒體領域的“用戶下沉和土味內容興起”,這不是一種潮流,而是一種可以持續很久的“慢變量”,發生影響的過程不是很快,而一旦抓住破局點,爆發力會很強。

目前,“流量紅利”在三、四、五線城市還在延續,中國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佔全國70%以上,貢獻了中國60%的經濟增長。拼多多、趣頭條這些社交電商就是典型案例,不走高端路線,觸角伸向了三四線城市。其中,趣頭條不到一年時間就成功上市,平臺用戶日活一年破3000萬。

2018年的新浪V影響力峰會上,最活躍的一些流量大V,很多是經營水產、土味的,而且“土氣”“邊緣”內容吸粉速度極快。

我感覺,2019年的新生網紅,可能會越來越草根、土味。有兩個原因:

1、目前,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仍可延續“流量紅利”,但內容製作(以及電商產品)要適應那裡的需要,就是草根、土味;

2、受眾對傳統明星產生審美疲勞,精緻化、偶像化的明星氣質,千篇一律,相反,那些長期被忽略的土味、草根的畫風,反而帶來更多新意。

未來一年,自媒體人、社交電商將會主導進一步的流量下沉。而這一過程不會很快,很多機會是普通人可以抓得住的。

面對“快變量”,你就是要最快速度站上勢頭之巔,很多時候業績是靠資源砸出來的,慢一步,會步步皆輸。

面對“慢變量”,更考驗佈局和策略,有時,還要以“農村包圍城市”來重新定義新媒體流量。

另外,影響2019新媒體行業生態的這些新變化,快變量或者慢變量,都會由平臺來主導,KOL則是“被動的受益者”。

自媒體都是依託平臺的,未來平臺數量肯定會減少,只留下幾家就夠了。

比如直播有三五家,內容平臺目前微博一家,微信一家,相互之間一定有差異性。提供內容的平臺不可過於分散,否則,不但會增加成本,還會導致流量不集中。平臺在這裡得到的利益是最大的,就像城市開發商,自媒體人進來租店鋪經營生意,平臺將自媒體連接起來。而做生意的地盤不可能越切越碎,一定會是整合的。

所以,未來一年,平臺會有洗牌。

03

商業變現,誰將是最後贏家

最近幾年,新媒體行業已經吸引很多資本、從業者進來,很多人想知道,這個行業到底賺不賺錢,未來一年,誰將是最後贏家?

我的答案非常清楚:最後活下來的,都是贏家。

你進入這個行業,或是以內容製作(KOL、網紅)、或是以MCN(帶來更多運營經驗與廣告訂單)、或是以電子商務等等身份出現,最終都是為了凝聚流量、商業變現。但是我敢肯定,其中90%的進入者不會長期活下去。

這裡,我想簡單談談這個行業的進場邏輯和清場邏輯:

【進場邏輯】

2016-2018年間,因為經濟過熱,很多MCN拿到了非常多的投資,融到了非常多的錢,結果年底算賬,自己一分錢不賺。

VC、PE機構的邏輯就是“不要踏空”,比如投了100家公司,其中有2家成了Uber、Airbnb,那就贏了,哪怕換來98具殘骸。但前提是,他們不知道這100家公司中誰會是最終贏家,所以,每一家都不會錯過。你不知道閃電何時打下,但閃電打下之時,你要在場。

於是,無數的VC、PE,投了無數創業公司,哪怕註定浪費98%的錢,但寧可錯投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擔心放過的那一個,恰恰決定了整個投資的成敗。

可是,對於新媒體創業公司來說,無論你拿到多少錢,如果在社交媒體上不能有自己的忠實粉絲,不能有自己的流量轉換,錢對你來說一點作用也沒有,可能還是一個負擔。

【清場邏輯】

未來一年、兩年,行業洗牌一定會發生,90%的玩家一定會被淘汰出場。那些未能盈利的MCN、以及沒有盈利的個人,都會在這個賽場上潮水退去。

從資本的角度上看,市場上錢多的時候,可能很多公司的運營效率沒那麼高,而巨量的資本彌平了很多運營上的差距。但長遠看來,運營效率是創業決勝的關鍵,資本都是聰明的錢,不會傻等著你的改善,必將適時做出調整、轉向。

從客戶的角度上看,未來一年,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下,企業會非常在意自己花出去的每一分錢,當企業在意自己的花錢效果時,真正有價值的MCN和自媒體人,將會得到更順暢的商業變現。

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宏觀經濟下行、互聯網行業進入洗牌調整期,不免會流露一些悲觀情緒。我恰恰認為,調整是好事,這是在洗掉泡沫、幫你清理競爭對手。

每一位MCN的創業者,每一位自媒體的創作者,每天創作前都要多想想,我每天怎麼能賺得讓我自己多活命的一塊錢,怎樣才能創作出讓粉絲滿意的一個內容,怎樣圍繞在一個好的平臺下安心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2019,新媒體會更艱難嗎?|李檬相對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