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寒冬的南京城,
气温已经逼近了冰点,
早早等待在广场上的人们,
低垂着头,一言不发,
等待着国旗默默升起,又降下一半。

这是我们第五次以国家的名义,
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这段沉重的历史,
像是中国人心口上的一道伤疤,
虽然战争已经远去,但仍然隐隐作痛,
成为了和平年代的一道警示。
每每面对这些纪念日,
说实话,作为父母,心情十分复杂。
对于孩子们来说,
战争也许只是电影里炫目的特效,
或者历史书里遥远的文字,
而我们,
该如何向他们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中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现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虽然希望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单纯与美好,
但是,如果听到警报声孩子好奇问起来,
我该怎么样和他讨论“战争”和“人性”?
生于和平,长于富足的他们
该怎样理解领土被侵占、同胞被屠杀呢?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什么呢?
战争,是人类的“潘多拉魔盒”
——“国家公祭日”是什么?
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无数的事情,
一味将孩子保护起来,与所有的阴暗面绝缘,
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
与其让孩子们被夸大的影视作品误导,
不如趁机引导孩子了解历史真相、鼓励孩子主动思考、有所感悟。
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公祭日”,
是为了纪念一些人:
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屠杀”的人们。
而1937年的12月13日,
是其中最令人悲恸的日子之一:
从这一天开始,
在宁静美丽的“六朝古都”南京,
侵华日军对我们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三十多万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刚屠杀完中国平民的日本军人,面对镜头露出了微笑
这是日本侵华战争中鲜血淋漓的一页。
无数的孩子失去了父母、无数的父母失去了孩子。
南京城自此生灵涂炭,
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页血书。
战争,是人类的“潘多拉魔盒”,
当“魔盒”开启,战争来临,
人们有了贪念,便会失去本性,
永远不要轻易开启“潘多拉魔盒”,
既是保护大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回首战争,是为了珍爱和平
——怎样认识“南京大屠杀”?
小朋友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比起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创伤,
怎样正确地引导孩子认识战争,
而不至于使他们失去安全感呢?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不带偏见,不带情绪,才能让孩子“不慌、不怕”,
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历史战争。
可以寻找一个破题的方向,
比如说问问孩子:
“你知道战争年代的小朋友们,都是怎样生活的吗?”
借此可以引出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帮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榜样。
或者告诉孩子,战争时的小朋友们吃不饱、穿不暖,
还要时刻担心被伤害。
即使是这样,还是出现了很多聪明善良正直的小朋友,
比如说王二小、刘胡兰……
独立而坚强的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和他们相比,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多么难得啊!
其次,不要过度给孩子传递负面情绪。
“可怕”、“残忍”这样的形容词,
最好不要出现在直接表述中。
革命先驱作出的贡献、现在国家的强大等等,
都是比战争的惨烈更好的题材,
将侧重点引入“感恩”、“珍惜”上来,
能够重塑孩子的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战争的残忍只能够靠想象,
如果家长过度渲染恐慌的情绪,
很可能导致孩子无法接受,甚至出现心理创伤。
在讨论战争的同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一旦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可以暂时停止讨论。
铭记历史,少年奋强!
——正确认识公祭日
80余年前,当战争之火熊熊燃起,
无数觉醒的国人眼含热泪、心怀热血,
用自己的身躯铸造了祖国的“万里长城”。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视死如归,
齐心协力将侵略者挡在了门外。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脊梁。
12月5日,南京地铁云锦路站,市民在许愿墙上写下和平心愿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钓鱼岛事件”……
历史中总有许许多多的“屈辱”时刻,
也许,是连我们“大人”,都不愿去面对的,
但正确认识它们,
能够帮助孩子以史为鉴,明辨是非。
今天的中华大地又鸣响了防空警报。
告诉孩子战争的痛苦,并不是要让他心生仇恨,
而是想用更加广阔、理智的眼光看待历史,
无数前辈们的鲜血与屈辱,才换来了今天安宁富足的生活,
回首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
閱讀更多 婷婷詩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