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一灯,是燃烧与珍重

金庸的一灯,是燃烧与珍重

​我们知道金庸《射雕》中的一灯大师,原名段智兴,是大理国的皇帝,因间接害死自己的妃子与老玩童的私生子后,十分内疚,于是削发为僧,自号一灯。许多人都知道一灯的出现处在《华严经》,谓灯能破暗,以喻菩提之心,能破烦恼之暗。华严经载,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提心灯亦复如此,一入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故称为一灯。

按此说法,南帝遁入空门,是在躲避烦恼,所以其实是相当自私的。

按禅宗对灯的说法,一般都称为“传灯”,而这里的“灯”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佛法或者禅宗的根本,另一层境界更高,它就是智慧。所以灯的存在意义,不在于我被照亮,我的烦恼被消除,而是为了“传”,把高于我的佛法或智慧传下去。这就无所谓我自身的灭与不灭,更何况只是个人的烦恼。

所以便容易理解出家后一灯大师的行为。后来黄蓉身受重伤来到一灯住处寻求救治,一灯大师为黄蓉疗伤,因使用了含有“先天功”的“一阳指”以致元气大伤,这就是一种无我的献身精神,我身上的一切(包括功力、性命)偶然地寄居于我身上,它有合适的寄居处,我人肉身就可以消失了。

这还包括二十年后,已经点化了慈恩疯病发作,向一灯大师发起攻击,但一灯大师只防守而不愿还击;希望能以自身佛法点化裘千仞。但最后还是被他的“铁掌”所伤。这一点让我们更进一步思考何为“灯”,一盏合格的灯,不能光是燃烧自己就算了,还要有能力保护自己,才能有资格选择我这一盏灯可以为谁奉献。因为灯的更大功用是传,而不是燃烧,光燃烧不传递不算合格。因为世界上若没有其他的灯,我这一盏就要像千百万盏一样,所以前提是必须我已点亮其他灯了,我已把灯种传播出去了,这时候我才不惧身灭,否则还要加倍珍惜自己。把自己视为一灯,是牺牲,也是自我珍惜。

唐朝诗人钱起用过“一灯”的意象写了一首诗,题目是《送僧归日本》,为一名渡海回国的日本僧人送行,诗句里满是佛教意象: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我们只看最后两句:“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怜”的意思是“爱”,“一灯”字面上就是一盏孤灯。随着僧人的船只渐行渐远,船上的那盏孤灯也让岸边送行的诗人渐渐看不清了,所以你会觉得奇怪:茫茫海面,一盏孤灯,怎么可能“万里眼中明”呢?从字面上看,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诗人常有的夸张,最多表示诗人站在岸边,望着越来越隐约的灯光,久久不忍离开。

但在佛学的角度,这个意象来自唐朝很流行的《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摩经》。经书的主角维摩诘向两万名天女传授逃出魔宫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作无尽灯。它的涵义是:菩萨度化世人就好比点燃一盏灯,这盏灯还能继续点燃千百盏灯,使漫漫黑夜变为无尽的光明。僧人传播佛法,就像一盏灯点燃千百盏灯。

至此,以后我们看到了灯,不管是江边一盏昏灯,还是俯瞰的万家灯火,想到的可能就不只是温暖与感动,还会有牺牲与责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