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各诸侯国造反,皇帝要从哪调兵?

楼下的都是我小弟


汉初实郡国并行制度,一则是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消灭项羽,许给各路诸侯的政治利益;二则也是吸取秦国迅速灭亡的教训,因此分封诸侯国来屏卫中央。

汉初有两次诸侯国造反:一次是异姓王;一次是同姓王。严格意义上说第一次是刘邦为了巩固政权清洗异姓王。



镇压异性王造反,刘邦在从哪里调兵?

关于镇压淮南王黥布的用兵,《汉书》有很明确记载:征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赦免天下死囚;征调诸侯国的兵。

《汉书.高帝纪下》记载:"上乃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上赦免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征诸侯兵,上自将以击布。"

从中可以分析,皇帝镇压清洗异性诸侯王造反的兵源主要有:

(1)驻守边防军。上郡、陇西、北地是秦汉北部边防重镇,也是屯兵集中的地方。

(2)巴蜀后方。巴蜀是刘邦最早的根据地,也是汉帝国的后方基地。

(3)诸侯国的兵。中央有权向分封的诸侯国征调士兵。镇压黥布造反,齐国就派曹参将兵车骑12万,跟刘邦一起平乱。

(4)死囚。释放死囚,让他们戴罪立功。



从这里看出刘邦清洗异姓王的时候,似乎没有动用拱卫京畿地区的宿卫南北军。

景帝时期,晁错提出“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当时,统领将士平叛的是条侯周亚夫,他临危受命从中尉升为太尉领兵出征。

中尉是中央宿卫军的将领。汉朝的中央宿卫军是汉朝军队的精锐,主要是拱卫京畿地区。两汉的宫省宿卫以皇帝为中心由内而外设置了四层防御体系:少府宦者署、郎中令、卫尉、中尉。

西汉初年,守卫长安的宿卫军主要是南北军,南军就驻扎在长乐宫、未央宫南面,即"两宫卫尉"兵,一般由卫尉统领的;北军驻守在京师未央宫以北,由中尉统率。



北军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京师长安以及周围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防卫工作。凡调动北军的人,必须持有朝廷颁发的符节交监军使者查验。

当年卫太子刘据造反就利用皇后卫子夫的符节试图调动北军,当时司马迁的好友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接下符节却按兵不动。

北军是西汉对外作战的主力军,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带应该就是北军,卫青的大将军职务应该是统领南北军。而李广担任的郎中令是守卫宫中安全的,应该是皇帝的近卫军,这样说来,汉武帝还是很信赖李氏家族的。



西汉的兵源主要有几方面:

(1)募兵。汉帝国管辖范围内的青壮年可以到长安参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些人一般都是稍微有本事的人,他们称之为"佽飞射士",估计当年擅射的李广就是从这个端口参军的。

(2)羽林孤儿。父辈从军在战争中牺牲,这部分军士的后裔由国家扶养,长大后一般还是从军,效命沙场。

(3)胡、越骑。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南征吴越,这些地方来降的壮士,这些人在地方成为无业游民,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一般编入军中,出征作战。

(4)罪奴、罪囚。直指绣衣使江充深受汉武帝信赖,他经常将奢僭的贵族的车马、官奴罚没,充入北军,抗击匈奴,汉当局也准许犯罪的人充军,戴罪立功,以赎罪。


开涮历史


汉代实际是二元政治,即中央直辖下的郡县制与诸侯制并存。

西汉最初是七个异姓诸侯王,后来被刘邦消灭得只剩下一个,又另立了若干同姓诸侯王。与周代的小中央不同,汉代是大中央,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另一半是诸侯王的地盘。

那么如果遇到诸侯造反,皇帝要从哪调兵呢?主要有以下三大来源。

第一,中央军

汉代的中央军就是著名的南军与北军,南、北两军是捍卫皇室的主要军事力量,南军职责为守卫宫廷,北军职责为守卫京城,这是两支王牌军。从两汉的历史看,南军很少被外派作战,北军则是朝廷一支非常重要的对外作战部队。在平定诸吕之乱、平定七国之乱,汉羌战争、汉匈战争中,北军都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

第二,郡兵

郡兵就是各郡的地方部队,一般郡太守直接掌握,而以郡都尉协助。太守掌发兵权,郡都尉负责领兵。每年八九月,郡兵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称为都试或秋射。郡兵是直接听命于朝廷,没有朝廷的命令,郡太守是不能随意发兵的。一旦朝廷下诏,就可以调动郡兵参加战斗。在西汉时,郡兵十分发达,而且军种多种多样,有材官、骑兵、车士、楼船士等,无论是山地战、平原战或江河战都有相当的军种。到了东汉,除了边疆诸郡之外,内地郡县的地方部队十分薄弱。

第三,诸侯国的军队

在汉代,诸侯国与郡合称为“郡国”。汉代诸侯王跟周代有很大不同,汉代诸侯并不具备独立性,虽然有兵权,但是跟郡县一样,发兵必须要有朝廷的指令,并不能擅自行事。遇到诸侯叛乱时,对于没有叛乱的诸侯,朝廷同样可以调用其军队。比如说,在七国之乱中,没有参与叛乱的诸侯,也参加了对七国的战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梁国,梁国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顶住了吴、楚叛军的进攻,为周亚夫平定叛乱打下基础。


君山话史


汉朝本来就有中央禁军。也就是南军北军。

南军是皇宫卫士,汉武帝后因其多次站队错误问题而基本闲置。北军则是屯兵精锐,中垒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分管治安,禁卫、步兵、骑兵、胡骑等皇帝直属军。

首都城防部队归城门校尉管辖。京城还有非正规军,缇骑、虎贲、羽林、三署郎等精锐。司隶校尉管7000奴兵。

地方上,都尉管郡兵。中尉管王国兵。边郡长史管边军。尉管侯国兵、县兵。

发生叛乱,当然是地方出兵,需要北军精锐出动,就是七国之乱这样的大规模叛乱。

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霍去病、贰师将军李广利等被准许开府建衙,拥有私兵卫队之外还可招募士子文官,算是半独立于国家军事体制外的武装力量。


四川達州


汉朝各诸侯国的问题存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初期,其他时间段基本上没有威胁。什么原因呢?听国仕汇来详细回答。

汉初,封有异姓王若干,刘邦死前,全部被取消,只留下一个异姓长沙王,并与大臣们杀白马为盟,有异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大批的封刘氏宗亲为王,像刘邦的儿子,刘邦的兄弟的儿子等,像景帝七国之乱的领头人吴王刘濞就是刘邦的侄子。起初,诸侯国们权利很大,可以自己组织军队,自己诸侯国内抽税,甚至拥有铸造钱币的权利。最终,诸侯们的权利越来越大,最终引起了汉初的七国之乱。

一、天下一半的直属中央的郡县;

七国之乱,朝廷从哪里调兵,因为天下依然有一半的土地人口是实行郡县制,直接属于朝廷管辖。所以说与周天子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下图中为汉朝时,诸侯国威胁最严重时刻,可以看到七国控制的范围也只是一小部分。

二、支持朝廷的诸侯国

七国之乱,有七个作乱的诸侯,但依然有诸侯国是站在朝廷这一边的。比如梁国。梁国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处于长安到东方各国的交通要道上,是咽喉要地,也对朝廷起到了很好的屏蔽作用。汉代帝王通常会把自己最信任的宠子或者宠弟封为梁王。七国之乱时的梁王就是景帝的同母兄弟刘武,在平叛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推行“推恩令”,诸侯国中有诸侯国。

汉武帝时,为了解决国内诸侯国尾大不掉的情况,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分别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更小的王国与侯国,达到分化、削弱大诸侯国势力的效果。

期间伴随着不断地废国置郡,诸侯国威胁中央朝廷的问题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历史国仕汇


最初是靠兵符,皇帝和将帅各持一半,只有两块兵符合在一起才能调动军队。后来是天子掌控常备军,有战事征召府兵,这样将领平时是没有兵权的,只有战争时将领才有统兵权。这就是府兵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省六部设立后达到了完善,此后一般都是兵部掌握调兵的权力,将领掌握统兵的权力,要调动军队必须有皇帝给兵部圣旨,然后由兵部派兵给将领,地方驻军高级将领定期更换(现在依然沿用)。


碎嘴蕾西


汉朝是郡国并行制度,既有分封的诸侯国,也有直接隶属中央的郡县。一般来说,只要是国家打仗,那么无论是诸侯国还是地方郡县,都有出兵的责任和义务,汉景帝时平息七国之乱,梁王刘武的梁国军队功不可没。

虽然汉初的诸侯国势力很大,但朝廷自己手里也是掌控军队的,七国之乱时周亚夫指挥的军队就是朝廷自己的。因此,如果诸侯国造反,那么皇帝可以从三处调兵:

1,自己手里的军队。

2,其他未造反的诸侯国军队。

3,地方郡县的驻军。


北宋一书生


汉朝有自己中央直属军队兵力!汉朝皇帝下虎符给大司马大将军调兵就可以了!


president孟


朝廷军队,南北营,保护首都安全。


异域龙者


皇帝有直管地区,地方大。朝廷有直管兵。诸侯军队按规定也不是诸候王直管的。能调兵的地方很多。


阿岔视角


从禁军与郡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