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房地產……

1978年,當中國老百姓正擁擠在破、小、漏的房子裡時,有人在城市住宅建設會議上提出了一句“解決住房問題能不能路子再寬些?”。於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應運而生。

而在此後的四十年內,房地產行業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成長為帶動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

據有關數據統計,2017年房地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約21.8%,如果加上建築行業的22.4%,再加上租賃及商務活動的24.4%,房地產及相關行業約佔有全社會固定投資比重的四分之一。而這並沒有考慮到房地產投資對鋼鐵、黑色、有色、非金屬礦物製造業等投資的帶動。

如果沒有房地產……

注:商務及租賃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從2003年起開始統計。資料來源:Wind。

由此可見,整個房地產對於社會的影響不可估量。但在此背景下,因為城市發展、人口劇增所帶來的房價猛增, 使得整個社會對於“房地產”三個字 的印象並不友好。甚至有的人吐槽,如果沒有房地產,這個社會是不是能更好?

沒有房地產真的會更好麼?偽命題,無結論。

但是相信所有城市的新城區都不會允許這個命題成立,因為如果沒有了地產,對新城而言將是致命的。

對於老城區而言,其實房地產的意義可能更注重於人口的新老更新所帶來的二手房溢價。但對於新區而言,沒了房地產,後果不堪想象。

你想啊, 如果沒有了房地產,也就意味著住宅將大幅減少,對等的城市也就沒有足夠的住房供應來吸引人口。沒了人,那些政府支持建設的大型規劃也就沒了意義,惡性循環下去,整個城市或許會陷入停滯狀態。

如果沒有房地產……

其實,由此也反應出了開發商未來的發展趨勢,就是將朝向城市運營者的身份改變。

比如如今大部分二線城市的新區,一個開發商想要在新區初始發展階段進入,如果僅僅是提供住宅項目,那可能不會獲得太大支持。但如果能夠將開發項目與城市發展相融合,那城市是極其歡迎的。

比如中國金茂在二線城市青島的佈局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金茂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其所提出的“賦能城市生長”理念。一個金茂灣讓老城區市南煥然一新,再次年輕。一箇中歐國際城讓新城高新區大放異彩,千人搶房的壯舉不下少數。很多青島的置業者都有過這樣的表述,“我是因為中歐國際城才關注的高新區這塊區域。”

你看,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一二線城市都喜歡金茂這種開發商入駐。因為其理念正是城市在規劃發展中所需要的。這也是為什麼像金茂這種開發商會在任何城市都大受歡迎的根本原因,住在這就意味著住在城市未來發展的中心,最不濟也是城市大規劃遍佈的核心,誰不樂意?

如果沒有房地產……

如果沒有房地產,中國經濟或許會混亂但不會崩潰。

但如果沒有房地產,我們的生活將會少了很多期望,未來也將少了更多理想中駐足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