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为史料保存完整等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影视剧的热点题材。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许多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而在这些影视剧中,咱们经常可以发现,里面那些当兵的,他们的军服上,都会有字作为标识。不过,这衣服上的字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兵",有的是"勇"。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那么,这"兵"和"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得从清朝的兵制说起。

首先,作为一个王朝,清朝其肯定是有着自己的一套兵役制度,"兵"和"勇"就是清朝兵役制度不同时期的产物。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首先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清军还未入关。统一了辽东女真各部的努尔哈赤为了加强统治,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军事实力来对抗明朝,其创立了八旗制度。

其最开始创立八旗的依据是其军队的兵种不同。

努尔哈赤手下有四军,分别是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能射军。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这四军都有自己的军旗,分别是黄、白、红、蓝。此后四军扩编为八军,努尔哈赤便有增四旗。最终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为名的八旗兵制创立。

八旗的编制情况是:以牛录为基本编制单位,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所以八旗共六万人。当年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就是靠着这六万八旗军,大败十万明军,从此稳坐满洲,虎视关内。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而后,当时还叫后金的清朝有效仿满洲八旗制度,建立了汉八旗,蒙八旗。当然了,随着清军入关,其军事组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旗数还是,但牛录的数量在增加,总体来说,满八旗还是保持着优势地位。

早期的八旗兵因为常年征战,其军事素质颇高,而且大都是骑兵,所以有着很强的战斗力。但在其入关之后,因为旗人在清朝的特殊地位,一个个都变成了老爷,马儿也换成了轿子,长年的养尊处优,使得八旗兵战斗力逐渐衰弱,再加上清朝平定全国之后,一度奉行和平政策,疏于军务,所以八旗兵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八旗兵了。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所以康熙年间,面对吴三桂带头的三藩之乱,八旗兵简直不堪大用,最后还是靠着绿营兵,才得以平定叛乱。

绿营兵也是清朝兵制的一部分,是清朝根据明朝的边防镇戍制度,将明朝降军和新募汉军改编而成的各省地方军,因以绿色旗帜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故名绿营。

当时清朝与南明作战,战区大都在江南以及西南地区,不是水田泥沼就是山地乱石,非常不利于以骑兵为主的八旗军战斗。所以,清朝当时组建了以步兵为主的绿营,并在再随后的时间了逐渐取代了八旗兵,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八旗兵和绿营兵分工不同,八旗戍卫京师,绿营坐镇地方。当然了,这待遇也有所区别。论资排辈,凭地位凭身份,绿营兵这些汉人是肯定不及那些旗人的。

八旗军可以说的吃香的喝辣的,装备好,军饷足。而绿营兵则是平时要担负繁重的地方杂役,战时又为八旗打先锋、当后勤。而且,各种待遇又远远不及八旗,甚至于还时有克扣军饷的事情发生,所以兵将不和也是常态,所以,绿营兵也逐渐地走向了衰败。

当然了,总之这两者皆是清朝常备军事力量,其军服上都会有"兵"字。而"勇"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最开始再雍正、乾隆时期,常年征战,有时就会出现兵源不足的情况,而当八旗兵和绿营兵不够用的时候,清朝朝廷一般会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说白了,就是临时工,没有军籍,各种当兵的福利待遇也不能享受。

所以,在那个时候,"勇"的地位是远远不能与"兵"相提并论的。其地位差距比绿营兵和八旗兵还要大,"勇"见着兵还得称一声老爷,不仅要为冲锋陷阵,还得鞍前马后,实打实的"奴才"。

不过,到了后来,随着绿营兵逐渐衰败,八旗军更是不值一提,大清王朝的"兵",不仅在鸦片战争中被列强碾压,就连面对太平天国也是一败涂地。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而乡勇逐却因平乱而声名鹊起,逐渐的成为清朝所倚仗的主要军事力量。

当然了,那时候的"勇"已经不再是临时工了。

因为,那个时候的清朝已经山穷水尽,面对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已经无力。所以清王朝只好打破满汉之分,重新重用汉臣,将大清的命脉全部交给了汉臣,让他们自行招募兵勇,来充实军队。其中,曾国藩回到故地,招募了大量的乡勇组建湘军,不仅给编制还发军饷,将其打造成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正规军。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在曾国藩之后,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也都是乡勇出身。

乡勇们都是贫苦人家出身,有钱就能卖命,所以战斗力也极其强悍。所以"勇"最终取代了兵,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主要军事力量。而这时候的"勇"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朝的兵,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那些地方重臣们的私募武装,其只听命于自己的长官而不是清政府。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清朝军服上兵和勇到底有何不同

这也是为何当年英法联军都打进北京了,而屯有重兵的江南地区却无兵北上勤王。

当然了,"勇"兵最终也没能救得了腐朽的清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