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研究顯示:數百個加密項目存在剽竊和欺詐跡象

《華爾街日報》研究顯示:數百個加密項目存在剽竊和欺詐跡象

12月27日,《華爾街日報》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數百個加密項目存在欺詐、剽竊和誘導他人的跡象。

在研究過程中,《華爾街日報》共下載了3291個加密貨幣項目"白皮書",這些項目分別來自三個ICO網站。

白皮書是公司發佈的一份信息性文檔,其中具體描述了公司的地位、團隊簡介和項目技術細節等,旨在用於潛在投資者的營銷工具。

記者進一步對這些文件進行分析,其中排除了重複的和非英文的文件。

為了找出重複部分,《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對白皮書中的一些關鍵詞語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3291篇論文中,超過10000個句子不止一次的重複出現。然後,《華爾街日報》比較了每份報告的發行日期,以確定哪份報告是首先發表的,並將這些項目排除在該數據庫之外。

據報道,分析結果顯示,上述白皮書中有16%(513份)出現了剽竊、盜用他人身份和誇大收益的跡象。在3291個項目中,有2000多個項目的白皮書中包含了一些極具誘惑力的條款,如"無損失、保證盈利、投資回報、最高回報、高回報、基金盈利、無風險、風險小"等詞彙。

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此前曾打擊過類似行為,並對他們發佈禁令,還對一些涉嫌犯罪的人提起訴訟。

此外,《華爾街日報》試圖通過對343個加密項目相關人員的照片,進行反向圖像搜索來識別這些虛假團隊成員。然而,這些照片並未引用團隊成員的關鍵信息,一些文件根本沒有列出團隊成員的名單。因此《華爾街日報》只能在美國人口普查局管理的100多萬份名單中進行搜索。

今年8月,《華爾街日報》在一項研究中稱,加密貨幣價格操縱主要是由使用Telegram等服務的有組織的交易團體進行的。《華爾街日報》認為,協調一致的"抽銷和拋售"計劃,導致加密貨幣的價格暴漲和暴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