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節你們會放下一切讀書嗎?為什麼?

老王家的飽飽


“讀書節”我不會什麼都不幹去讀書,而且我該幹什麼還幹什麼,根據我以往的時間安排,讀一會兒書就可以了。

每年的4月23日,也就是明天是世界讀書日。其實對我來講,不管是讀書日還是平時的日子,我多年來堅持每天讀書,從不懈怠,你可以看我的書櫃目錄就知道了。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還在上初中高中的時候,我就經常向別人借書讀,還要拿東西跟別人換,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

我認為世界讀書日,即使用一個特別的日子提醒人們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讀書的好處和快樂是不讀書的人無法體會的,我多年來有這個習慣,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書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所以我們寧可吃得差一點,穿得普通一點,我喜歡的書一定得買回來,認真的讀,反覆的讀。

可惜的是在我的周圍,喜歡讀書的人並不多,許多人看似是公務員、大學畢業生,其實工作以後就很少看書了,頂多看一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實用性的書籍,至於社科、人文、歷史、文學、哲學之類的書,一般的人是很少接觸的,最後形成的結果是我們的人都成了掙錢的機器,創造財富的工具,而失去了自由的精神和高貴的靈魂。

我想經常瀏覽“今日頭條”的朋友們,大多數人都是喜歡讀書、熱愛知識的人吧,希望我們大家互相鼓勵,多多交流,多讀書、讀好書。


城鄉文學


為什麼要沒立讀書節,就是希望籍著這個重要的日子,向大眾尤其是年青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和寫作。它讓日常的讀書,有一種儀式感,從而加強人們的使命感。

有句話講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雖然具有很強的功利性,但也說明了讀書的好處。

閱讀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命運。而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書,就是我們的鏡子;讀書,可以給人開智,可以使人明理,可以使人更充實,更豐富,可以訓練思想,提升境界,改變氣質。

閱讀,以成為我的一種習慣,在文革結束時,我省吃儉用在舊貨市場掏到了不少中外名著,先後收集了上百本吧,後來,我隔段時間就要去廢品收購站看看,也掏到了一些好書。後來,隨著人生跌入了低谷,對收藏書也漸漸失去了興致,幾經輾轉,送人的送人了,借失的借失,還有一些被我母親拿走了。

提到我母親,我得說幾句,我父母都上過私塾,只是時間很短,我父親上學的時間可能要比我母親長,因為我父親能用毛筆寫出很漂亮的小楷,是我望塵莫及的。我母親只能看書看報,我沒見她寫過字,母親視力很好,八九十歲時,也不用戴眼鏡,她坐在門口看書的樣子,成了村裡的一道風景,她喜歡講故事,逢人就開講,也有喜歡聽她講的,因此她津津樂道,樂此不疲。

扯遠了,至於問題中在讀書節會不會放棄一切去讀書,我是不會的,因為,讀書以成了我的一種日常,只要有時間都會不自覺地去讀書,更何況到了我這個年紀,更不會拘泥於一種形式。

因為養成了習慣,我無論在那兒打工,都會去搜羅一些好書,我床頭的桌子上就零亂地擺了幾十上百本吧,想看時就隨手拿出來看看,大家都多讀書吧,遇到一本好書,就像遇到了一位知己,多讀書,可以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



獨吟黃昏


讀書節不一定放下一切去讀書。是看當時情況而定。作為一個結婚成家的人來說,事情非常多,家務上,工作上……等,有時恃種情況下就不能去瀆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