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89条阅读技巧

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建造了一个逃避人生中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读书重要我们都知道,可如何读书,怎样有效率的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是18年4月10号买的这本《高效能阅读》,拿到一翻:这不就是八九十条阅读技巧的罗列吗?司空见惯。没价值没意义,浪费时间,根本不值得一读,所以连书评都懒得写,放在那儿了。这几天重新整理阅读书单,又把它捡了起来,静下心来一读,发现之前的认识是错误的。这本书不仅是几十条技巧的罗列。你看,这就是我不会读书,不能高效读书的表现。

这本书从培养阅读兴趣、速度技巧、立体化读书法、做笔记和如何建立自己的写作数据库等方面讲解了读书技巧,能够满足从不善于读书的人到读书爱好者的所有需求。

不仅仅是89条阅读技巧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原尻淳一,亲测自己书中提到的读书技巧,运用主题阅读法,一年时间阅读了能找到的所有有关阅读的书,写成了这本书。

下面我从如何爱上阅读,怎样速读和建立自己的写作数据库三个方面逐次讲解。

一、读书初级篇:如何爱上阅读

要爱上读书,首先必须破除对书籍的迷信。受学校教育的毒害,我们大部分人对书籍是畏惧的,我们心里对读书这件事,有着很多本来不应该存在的“规矩”。

书籍确实是学习成长重要、有效的渠道,但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它仅是我们过得更好的一个工具而已。只有破除了对书本的迷信畏惧,我们才有可能读进去并有大收获。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提到的读者权利十条:

不仅仅是89条阅读技巧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仅仅是89条阅读技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总之:面对一本书,读者爱咋地咋地!想读就读,不想读就算,想读多少就读多少,想什么时间读就什么时间读,想在哪儿读就在哪儿读,想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所有这一切,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籍是我们的玩物而不是神明,我们应该俯视它,而不应该仰视它。那种“每一本书我们都需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把它读完”的想法是错误的。

这种认知是我们爱上读书的前提和基础。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应该找到自己读书的内在动机。以自己的好奇心为出发点,从自己感兴趣的类别入手是最有效的办法。而缺少内在动机的读书,会让人反感。很多学生为什么讨厌读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和书籍的契合点。对他们来说,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书籍仅仅是应付考试拿学分而已,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帮助。

每个人的读书动机和兴趣都是不一样的,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个,在读书方面你就成功了一半。

在培养阅读兴趣之初,我们可以选择从名家的薄书开始读起,也就是阅读伟大学者的薄书。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这符合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我们刚开始时,没有阅读兴趣,经验不足,技巧不多,就应该尽量降低阅读的门槛。阅读经验丰富以后,再尝试着迈上一个台阶。国内有一套非常著名的“大家小书”系列,这套书的作者都是所在领域的知名学者,书虽然都很薄,但是分量却很重。想研究《红楼梦》,就可以去读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小讲》;想研究《三国演义》,可以去读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想研究佛教,就可以先读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常识问答》;想研究社会学,就可以选择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都不会让你失望的。这些书通俗易懂,既能培养你的兴趣,又能让你快速入门,迅速占领所在领域的学术制高点。

接下来,我们可以尝试通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在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或者作家以后,我们不妨尝试着通读他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孙犁先生的作品,喜欢他的泥土味,喜欢他的短句子,喜欢他的白描手法,喜欢他的叙述……就买来了他的全集,11卷,通读以后,收获很大。

阅读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通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很重要,可想要找到普遍意义上的本质上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很多作家的作品。就像作者所说,我们每读一个作者都要找到他身上的关键词,然后读得多了就能从中发现很多人类普遍性的信息。

主题阅读。有一种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成长,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那就是进行主题阅读。作者原尻淳一建议,一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阅读。那么一年之后,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作者的这本《高效能阅读》就是他2017年一整年内进行“读书方法”主题阅读的成果。我也现学现卖,马上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阅读中,我现在就围绕“阅读”这个主题,把《高效能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实用性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书》、《洋葱阅读法》和《文心》等书全部买来,放在一块读,一篇一篇的阅读,做笔记,写书评,有的写讲书稿,再做书单,效果很好,收获很大。

跟上面谈到的主题阅读相关,作者还介绍了一个书籍摆放的技巧:按照主题把同一主题的书放在一块,不管这些书的大小厚薄。这些书就会按照主题形成一串,形成有体系的“书脉”。这样摆放,一方面能体现出我们的思维架构,另一方面能够方便产出。

二、读书中级篇:怎样速读。

阅读实用类书籍都绕不开“速读”这个话题。这本书也不例外。

速读不是读得快,而是读的少。对于实用类书籍来说,书中的内容并不都是重要的。或者说有很多内容是不必要的。

大家可能发现,实用类书籍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观点,论据和结论的结构。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书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

阅读这类书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要学会快速的寻找核心概念,然后去研读书中对核心概念的阐释,以及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

具体说来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阅读目录。根据目录寻找核心概念,有的时候叫关键词。并预判应该着重阅读的部分,这个环节可以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想想如果是自己写这部分的话会怎么写。

其次,根据目录对选定的章节进行跳读。在快速翻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地方进行标记。这一环节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整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第二明确下一步要进行精读的部分。

最后仔细阅读自己做标记的部分。快速阅读并不是读的快,还是读得少。快速阅读也要求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读,只不过是要把精读的内容提前精选出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读。

阅读是一项体力劳动,也是项脑力劳动,需要我们主动开动大脑,特别是在精读的时候。我们需要拿精读的内容,与自己的事先假设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不同。然后把阅读后的一件新的假设或者是创意写在书的空白处。

这样一来,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就产生了化学反应。书中的知识才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有可能为下一步的产出做好准备。

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也做了很多笔记,就是因为缺少这一过程,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收获。读完以后书还是书,笔记还是笔记,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

三、读书高级篇:读书为写作服务

没有产出的读书都是耍流氓。

和产出有关的主要是下面两个问题:

垂直型阅读。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阅读,与其相对应的是水平型阅读。与这一对概念相类似的还有精读和泛读。前者造就造就专才,后者造就通才。

我的一位大学老师就说过,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各种知识浩瀚复杂,而每个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在学习之初,只有先选择一个专业,作为认识这个世界的切入点,这是人类总结出来的最经济最便捷的办法。

很多人都特别心急,认为只有自己拥有了大量的知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其实,人的生活本来就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我们深入思考一件事的时候,是不得不同时思考其他很多事的。

每一个专业都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窗口。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就相当于打桩,如果把这个桩打得足够深、足够结实,我们就可以以此为立足点拓展开,去认识整个世界。

按照本文作者的说法,就是运用垂直阅读去营造“思考的主场”。通过垂直阅读,积累实践,在无意间形成专业思维和专业的解决办法,如果遇到困难,就回到那里思考。如果你是学新闻传播学的,遇到困难就回归到专业的新闻传播学思维,重新思考一遍,通过思考其中的共通点和差异点,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整理,寻求解决的办法。拥有了思考的主场,就形成了事物观的基准。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提出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被称为“70:20:10模式”。按照这个黄金比例,谷歌将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用于投资全新的未知领域。这一投资比例完全可以引入到读书中来,要有意识的在自己的专业书籍上投资70%,对支持现有专业的参考文献投资20%,余家10%再分给完全未知领域的书籍。

不仅仅是89条阅读技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形成自己的主场以后,就可以用主场知识去看待一切情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类比,也是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中所说的“触发”的功夫。

而泛读的好处只会给你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就我自己来讲,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很多有关写作的认知都是从作家以外其他领域的优秀人士那里获得的。

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能让自己的知识立体化,应对复杂世界的技能综合化,使自己成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充实的人。当然这期间的突破口和关键就是主题阅读(垂直型阅读、精读)。

在运用垂直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同时写好几篇书评,能互相引用,互相印证。

再一个就是对书籍进行解剖。

读书的过程是对书本进行解剖的过程。解剖书本时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寻找产出的内容和结构范本。这就相当于菜谱信息,比如说经典的总分总结构,起承转合结构。看别人是怎么进行安排和论述的,这对写作新媒体文章有很大的帮助,新媒体文章本质上就是一篇中学议论文。

第二寻找材料数据。这相当于食材。一篇文章要说的有理有据,细节丰富,需要很多鲜活的材料。这需要在平时阅读中积累。

第三是寻找设计范本。文章设计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越发凸显出来,图片表格的展现方式,文字的分配,颜色的区别等等,都需要专门的去学习。一个新媒体写作者,应该是一个设计能手。

设计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个性,漂亮的设计能够打动对方,就好像英俊的外表能给自己加分一样。这三点在其他写作书中也有提及,就像《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就把这三点就主要是讲这三点,总结为结构、风格和可读性,有兴趣的朋友可参照阅读。

经过不断的学习借鉴和自己的实际演练,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范本,包括结构安排,素材使用,排版美化等等各个方面。

收集素材时要有建立个人数据库的意识,这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时代,变得更为便捷。

比如运用有道云笔记分类,分主题建立数据库。

收集素材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收藏保存完事。要为每条笔记添加标签,方便使用的时候进行检索。也可以对每条笔记结合自己的事例评论解释。经过这样的一个“缝合”过程,收集的知识就和我们的经验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袁世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事败将死时留下遗书:“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为了不落下类似袁氏的遗憾,多读书,好好读书吧,《高效能这本书》也许就能帮到你。

分享知识,成就个人。

公众号:数峰无语(shufengwuy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