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悲情營銷”——大涼山醜蘋果不醜,商家人心更醜

來源 | 澎湃新聞

電商“悲情營銷”——大涼山醜蘋果不醜,商家人心更醜

今年10月在網絡熱傳的四川大涼山“醜蘋果”悲情營銷帖,鹽源縣政府明確指出帖文“不屬實”。(來源:網絡截圖)

“痛心!四川大涼山眼看大雪封山,50萬斤脆甜醜蘋果搶收不及,求你幫老人孩子度過這個難關!”近日,一則涉及四川鹽源蘋果的網絡營銷帖文遭官方“打臉”。

電商“悲情營銷”——大涼山醜蘋果不醜,商家人心更醜

鹽源縣人民政府官網10月12日發佈聲明稱,上述不實帖文在網絡平臺和朋友圈“病毒式”擴散。帖文內容不實,是商家打“悲情牌”謀取利益的不正當營銷方式,給鹽源蘋果整體形象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

鹽源縣政府辦、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10月26日先後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今年未出現蘋果滯銷,總體銷售情況良好。商家發佈此類悲情營銷帖文,目的是為獲利。對方在網上7斤蘋果賣49.9元,1斤蘋果相當於賣到7塊左右,實際上,鹽源蘋果的批發價通常每斤2塊多。

澎湃新聞調查發現,最早發佈上述營銷帖文的,是廣州幫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管理人員吳某回應,帖文中的個別圖片是從網上下載,文字表述也相對片面,影響了當地形象。事發後,公司社交賬號被封,他們正在積極和鹽源有關部門溝通,處理後續事宜。

10月31日,廣州市天河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證實,上述企業發佈虛假悲情帖文銷售鹽源蘋果一事,該局已介入調查。

電商“悲情營銷”——大涼山醜蘋果不醜,商家人心更醜

鹽源縣人民政府通過官網10月12日發佈聲明,指出熱傳帖文是在打“悲情牌”,內容不屬實。(來源:鹽源縣人民政府官網)

悲情營銷網帖遭官方“打臉”

最近,網絡廣泛流傳一則名為《痛心!四川大涼山眼看大雪封山,50萬斤脆甜醜蘋果搶收不及,求你幫老人孩子度過這個難關!》的帖文。該帖用圖文結合形式描繪四川大涼山地區的貧困,緊接著介紹鹽源蘋果,並將之稱為“醜蘋果”。

帖文稱,因天災頻繁,交通不便,漫山遍野的“醜蘋果”難運出山裡售賣。因為果商壓價,一斤蘋果收購價往往要被壓到2、3毛錢一斤,而冷霜天氣即將到來,馬上面臨封山封路。

帖文還提到,一位五年級的小女孩家裡有3萬斤蘋果待售,“她最大的愛好是看書,說起她帶著弟妹苦苦操持家裡時,忍不住哭了出來,因為她要為幼小的弟妹著想,不能太自私,可能下年她就要出山去務工了”。

澎湃新聞注意到,上述帖文結尾附有購買蘋果的方式,併發出呼籲,“如果您喜歡吃蘋果,希望您能優先考慮他們”。

針對上述帖文,鹽源縣人民政府官網10月12日發佈“闢謠”聲明。

聲明稱,發佈上述帖文的公眾號是廣東一個科技公司註冊的。該公司以銷售全國貧困落後地區的農特產品為主,銷售手段以賣窮賣慘為主。這種商家打“悲情牌”謀取利益的不正當營銷方式,給大涼山和鹽源蘋果的整體形象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

聲明還表示,上述帖文中所截取的圖片為網絡圖片,虛假拼湊,對大涼山和鹽源縣的極少部分或早年的殘破房屋、泥濘道路、群眾不講衛生等描述刻意誇大,與大涼山和鹽源縣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屬故意營造悲情畫面,惡意引導消費者。

聲明同時強調,帖文對鹽源蘋果的描述嚴重不實。鹽源蘋果是廣大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2018年全縣蘋果面積40.03萬畝,預計產量50餘萬噸、產值超過20億元。2018年鹽源蘋果產銷兩旺,目前已銷售約40萬噸,最低價每市斤1元以上,最高價每市斤3.5元左右,多數銷售價為2—3元,且價格還在上漲,各經銷商已進入搶貨狀態,凍庫已預訂一空,果農和果商正在抓緊下果,預計11月中旬降霜之前,蘋果均能在較高價位銷售完畢。

鹽源縣人民政府認為,不實帖文中醜化“鹽源蘋果”以及鹽源縣的描述,是對鹽源蘋果品牌的抹黑,不利於鹽源蘋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對全縣38萬人民感情的嚴重傷害,不利於全縣上下萬眾一心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希望涉事網絡平臺、商家主動迅速及時消除負面影響,維護大涼山、鹽源縣和鹽源蘋果的良好形象。如不及時消除不良影響造成損失的,鹽源縣人民政府保留起訴相關單位的權利,如涉嫌違法犯罪的將移送司法機關處理。“鹽源縣人民政府在聲明中指出。

電商“悲情營銷”——大涼山醜蘋果不醜,商家人心更醜

“幫幫賣”商城的鹽源蘋果銷售頁面,至今還在正常出售。(來源:“幫幫賣”商城頁面截圖)

涉事商家仍在出售鹽源蘋果

是誰炮製了這樣的“虛假悲情營銷“網帖?

據《成都商報》此前報道,最早發佈上述帖文的,是一個名為“幫賣助農”的公眾號。該帖文10月11日發佈,目前“因違規無法查看”。此外還有網絡眾多平臺轉載該帖,多數已刪除,少數仍能查看。

澎湃新聞查詢發現,“幫賣助農”的賬號主體為“廣州幫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幫賣公司”)。工商登記資料顯示,該企業成立於2016年10月,註冊資本2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吳岸發,經營範圍為電子產品零售、商品批發貿易等。

在“幫賣助農”頁面,主要有“商城客服”、“愛心助農”、“農民求助”3個欄目。其中“商城客服”欄目直接關聯農產品銷售。

10月29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以購買鹽源蘋果的名義,向幫賣公司客服人員諮詢。

該公司一名女性客服稱,通過“幫賣助農”公眾號頁面,可以進入“幫幫賣”商城購買鹽源蘋果。另有一名男性工作人員表示,10月11日發佈的鹽源蘋果帖文因為遭鹽源縣政府投訴,第二天就無法查看,但帖文內容是真實的,鹽源蘋果還在銷售。

澎湃新聞進入“幫幫賣”商城發現,首頁新品推薦的第一項就是“大涼山醜蘋果”,內文註明是鹽源蘋果。售價分兩個價位,24箇中小果(約7斤)49.9元,24個以內中大果(8斤)59.9元。點擊購買24箇中小果,付款49.9元后,訂單顯示已生效。

10月30日,澎湃新聞前往位於廣州天河區林樂路某大廈的幫賣公司辦公地點,該公司一名管理人員吳某接受採訪。

吳某稱,幫賣公司是一家自媒體公司,最初做公眾號,賣一些農產品,後發展壯大做了電商平臺,即“幫幫賣”商城,主要靠發推文吸引讀者進入商城購買農產品盈利。

吳某還介紹,去年他們認識一位鹽源微商,又去了鹽源實地瞭解,之後開始在“幫幫賣”商城賣鹽源蘋果。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十幾箱。今年10月初,他們再次去鹽源,並和當地一戶果農達成合作,以每斤2.2—3元的價格向當地果農收購,再拿到“幫幫賣”商城出售。如有人下單購買,蘋果直接從鹽源當地發貨。

另據《成都商報》報道,幫賣公司採購負責人陳新權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公司去年就在銷售鹽源蘋果,一個多月銷售了50多萬件。今年定了幾百萬斤蘋果,一天可賣出10萬件。

吳某對澎湃新聞表示,上述報道內容不屬實。一天不可能賣出10萬件蘋果,當地也沒有這麼大的物流運輸能力。至於實際銷量如何,吳某並未披露。

談及此前發佈的悲情營銷帖文,吳某解釋,鹽源蘋果今年銷售行情不錯,他們去鹽源瞭解情況時,一位果農可能著急賣,便說馬上要下雪,怕50萬斤蘋果搶收不及。公司便根據果農的說法發佈了上述帖文,但文中並沒有說鹽源蘋果滯銷。

吳某承認,帖文確實表述片面,有個別圖片是從網上下載的,由於遭到投訴,發佈次日即無法查看,“幫賣助農”也跟著被封號。目前公司正在和鹽源縣相關部門積極溝通,會妥善處理好此事。

澎湃新聞提出希望聯繫與幫賣公司合作的鹽源果農,求證相關情況,吳某稱不方便提供。

“悲情營銷”成慣用伎倆

對於企業發佈虛假悲情營銷帖的行為,鹽源縣食品藥品和工商質量監管局綜合執法大隊長楊雲曾對《成都商報》表示,幫賣公司註冊地在廣州天河區,他們已向廣州天河區工商部門發公函,請求調查處理。

10月31日,廣州市天河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回應,該局已收到鹽源縣相關部門請求調查處理的函件,已轉至辦案中心處理。

此前稍早時候,鹽源縣政府辦工作人員強調,鹽源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蘋果又脆又甜,再加上扶貧政策支持,每年銷量都還不錯。此次“虛假悲情營銷”沒有發現有本地果農、電商參與。

鹽源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也向澎湃新聞披露,鹽源蘋果滯銷是很多年前的事了,21世紀以來鹽源蘋果沒有滯銷過。類似事件去年也發生過,影響較小,今年再次出現,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時發佈聲明回應。

“這個數據(指帖文50萬斤蘋果滯銷)純屬編造,毫無根據。帖文中所有的圖片、數據都是失實的。”上述鹽源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企業發佈悲情營銷帖文的目的是為獲利。對方在網上7斤蘋果賣49.9元,即1斤蘋果賣7塊左右,鹽源蘋果的批發價通常每斤2塊多,相當於翻倍售賣。

幫賣公司管理人員吳某告訴澎湃新聞,事發後,他們積極與鹽源縣網信辦溝通。鹽源縣網信辦考慮到他們已採購大量鹽源蘋果,尚未賣出去,已發函請求解封公眾號。

對於吳某的說法,鹽源縣網信辦一位周姓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幫賣公司做虛假悲情營銷,已對涼山形象造成負面影響。考慮到對方認錯態度積極誠懇,幫助果農的初衷是好的,且帖文造成的影響已減小,幫賣公司也付出相應代價,故已發函建議相關單位解封企業的社交賬號。

澎湃新聞發現,類似的“虛假悲情營銷”時有發生。今年4月有帖文稱,山西臨猗4000萬斤蘋果滯銷,其中一位7旬老人40斤蘋果僅賣12元。之後,山西臨猗縣政府發佈聲明稱,該消息不實,屬打“悲情牌”的營銷方式,給當地果業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

幫賣公司的虛假悲情營銷帖文也在網絡被廣泛轉發。如“浦興商城”10月18日原文轉發了幫賣公司發佈的鹽源蘋果帖文,掃帖文下方二維碼即進入“拔根子”。賬號主體信息顯示,“浦興商城”和“拔根子”背後公司均為“蒲城村掌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拔根子”自稱“一個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平臺”,通過相關鏈接可進入“拔根子店鋪”。該店鋪出售多種農產品,其中包括鹽源蘋果,也分為約7斤中小果49.9元、8斤中大果59.9元兩個價位。

澎湃新聞還發現,“拔根子”多篇推文涉嫌悲情營銷,標題如“60歲聾啞人急抹淚”、“春寒損失慘重”、“17歲女孩撐起五口之家”等。蒲城村掌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一位張姓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他們也在賣鹽源蘋果,但與幫賣公司無關。

幫賣公司管理人員吳某也堅稱和蒲城村掌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沒有關聯,不清楚對方有發佈上述帖文。在吳某看來,搞“悲情營銷”是一種慣用營銷方式,帖文被他人轉發、抄襲也是很正常的事。

對於上述“鹽源蘋果被滯銷”的營銷事件,京衡律師上海事務所律師餘超表示,根據現有公開信息,商家有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該行為主要是為了騙取商業機會,並非直接騙取錢財,一般屬於民事上的商業欺詐行為,如果商家沒有收錢不發貨或明顯的以次充優,不宜定性為詐騙。

餘超還告訴澎湃新聞,類似事件民事訴訟成本較高,行政監管更有效。他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監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三、四條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規定,對其商品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或者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一百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