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全班95%孩子不認識白蠟燭

過去十分常見的停電應急必需品白蠟燭,對現在很多孩子來說就是稀罕物。近日,有當教齡20年的孫老師問到三年級的同學何為白蠟燭時,班裡95%的同學不認識,還有同學稱蠟燭是塑料做的。對此,有老師稱這和當下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教學課本“過時”以及學生生活經驗不足、閱歷不豐富都有關係。


三年級全班95%孩子不認識白蠟燭


▲過去十分常見的停電應急必需品白蠟燭,對現在很多孩子來說就是稀罕物。(圖片來源:資料圖/新華社)

老師課上劃火柴 女生逃到教室外

孫老師在浙江杭州一所熱門公辦小學教科學,有20年的教齡,最近竟被一個三年級小朋友問傻。

杭州《錢江晚報》報道,當天,她上的是實驗課,因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給班裡每個小組發了一根白蠟燭,讓學生們把蠟燭放在水裡,觀察蠟燭的浮沉。實驗做到一半,有學生跑到她身邊,拿著蠟燭偷偷問:“老師,這個是什麼?”

後來給另一個班上課,孫老師在實驗前就指著蠟燭問全班:“有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第一個舉手的同學說是塑料條,第二個同學答對了,但根據舉手情況,她發現班裡95%的同學不認識白蠟燭。

讓孫老師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訴學生“這是蠟燭”,仍有孩子在實驗報告裡寫“蠟燭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說,這些孩子根本沒明白蠟燭用什麼做的,用途是何。

三年級快10歲的小朋友,居然不知蠟燭是何物,到底是因為現在的孩子無知,還是課本落伍了?這個問題讓孫老師思考了許久。

孫老師的遭遇,許多老師都經歷過,小學還好些,畢竟學的內容比較簡單。初中老師對此感觸更深。

“農村或者農場裡的水稻田,水稻都是一行一列種得非常整齊,為什麼?”這是杭州惠興中學科學老師呂志傑上生物課時提的問題,底下學生的回答很整齊——“不知道,沒見到過,想象不出來。”

杭州觀成中學科學老師李學明記得曾有一道考題,大意是問:“小麥和水稻的葉子,到底是平行脈,還是網狀脈?”結果把好多學霸都難住了,因為城市的學生從來沒有見過小麥、水稻的葉子長什麼樣子。

不止科學,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有人此前在網絡上吐槽女兒的數學作業,有道應用題裡有“生產隊”這個詞,女兒看了半天,說讀不懂題,不知道“生產隊”是什麼意思。還有人稱的二年級小學生,也曾拿過一道應用題問媽媽:“筆記本電腦我知道,可臺式電腦是什麼東西?”

此外,還有幼兒園老師在說,上課帶孩子們做假裝打電話的遊戲,自己的手勢是個豎著的六,而孩子們全是用手掌貼著耳朵。

有老師認為,造成小學生不認識白蠟燭,看不懂“生產隊”的原因,是因為現在課本里、考題中,許多看似生活化的東西,實際上卻脫離了當今學生的生活,直接把學生搞懵了。


三年級全班95%孩子不認識白蠟燭


▲跟十年前不同,現在的學生很多都沒見過火柴。圖為老大爺向市民展示火柴盒。(資料圖/中新社)

最典型的就是劃火柴點燃酒精燈,跟十年前不同,現在的學生很多都沒見過火柴,一看忽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嚇壞了。“我當時演示劃火柴,旁邊同學嚇得直接跑到教室外面。”孫老師無奈地說,“很多學生都不敢點,怕被燙傷,膽大些的男生點火柴,女孩能躲到幾米開外。”

環境變化?課本落伍?缺乏常識?

在孫老師印象中,十年前和現在,人們的生活環境變化很大,但是教學用具、課本內容卻沒變化。所以,許多在她看來是常見的教具,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卻非常陌生。“現在城市的孩子和十年前不一樣,他們會看說明書,會玩樂高,但卻不認識蠟燭、火柴,不會裁紙,也不認識植物和農作物,因為生活中見不到或用不著。”孫老師感慨。

杭州《錢江晚報》報道,惠興中學的呂老師認為,確實有少部分科學的課本內容比較陳舊,已經被現代生活淘汰了,但卻一直沒有更換,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一定干擾。“比如掛點滴的瓶子,以前都是玻璃的,現在改用軟塑料袋,點滴液滴下來的原理髮生了變化。再拿老的問題去考察,意義就不大了。”

採荷中學科學老師施彬彬說,課本中常出現這種“過時”的內容,學生們往往一頭霧水。“比如講到大氣壓,會以農村的抽水井為例。講到槓桿,就會提到以前市場裡用的桿秤。但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城市裡,這些東西都很少見了。”他說。

也有老師認為,板子不能只打到課本“過時”上。造成現在這種不對稱現象,學生生活經驗不足、閱歷不豐富也是重要原因。很多孩子生活由父母一手包辦,缺乏常識。

呂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吃水煮蛋時,如果雞蛋剛從滾燙的水裡拿出來,殼是很難剝的。“讓學生解釋這個現象,80%的學生都說不知道,家裡平時都是長輩剝好吃現成的。”

杭州留下小學的科學老師仰毅明說,之前班裡有許多學生,被父母保護得太好,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讓碰,更不要提動手操作。六年級學習“工具與機械”單元,要求孩子們將教室櫥櫃上的螺絲擰下來,結果很多孩子還是人生第一次碰螺絲刀。

沒有生活閱歷,課本上的知識點就無法活學,只能靠死記硬背。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可能學好科學這門學科的。

杭州行知小學科學老師虞小東認為,小學科學以普適性科學知識為主,講的都是基礎科學知識,內容大多不會過時,無非只是因為社會在進步,舉例要與時俱進,聯繫更多新的事物,更接近學生生活。虞老師說,有些具有年代感的事物的確會超出學生的認知,與生活脫節,“由於社會進步,技術發展,新事物不斷進入學生生活。以前講光能、熱能,通常會用到蠟燭和燈泡,但現在還可以用空調、地暖等來解釋,學生們更容易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