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危機:自以為身處中層,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窮人……

作者:付一夫 |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文中觀點僅反映其研究和學術觀點,不代表見聞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

前不久,一篇《所謂中產,就是內心戲太多了》的文章甚是流行。這篇文字冷酷地道出了一個事實:

大部分位居“中產階層”的人士,收入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我感覺頗為良好,由於有一點閒錢和閒時間,他們便開始用一種比較廉價的方法模仿起了富裕階層的生活方式,例如消費奢侈品牌、出國度假、各種講求生活格調以及追求所謂的精神生活。這是內心“戲太多”症狀的充分體現。

中產危機:自以為身處中層,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窮人……

通俗點說,不少自詡為中產的人們,在收入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一再追求消費的“升級”,增加消費支出,當他們陶醉在自我創造出的中產幻覺之中時,卻沒有預見即將到來的生活危機。

眼下,消費升級大勢已經滾滾而來,在盲目跟風之前,你確定自己已經拿到消費升級的船票了嗎?

1、你能花的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消費升級,相當大程度上與國家經濟實力的壯大有著密切關係。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人均GDP的不斷提高,會直接引起國內居民消費結構與消費品類的階段性調整。具體來說,1000美元、3000美元、5000美元是三個標誌性節點,特別是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消費升級的步伐會顯著加快。

就我國而言,早在2011年人均GDP就已經超過5000美元,而2015年更是超過了8000美元(參見下圖),2017則很有可能一舉突破9000美元大關。

中產危機:自以為身處中層,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窮人……

單從人均GDP這個指標來看,我國已經不亞於大多數中等發達國家,這無疑是令人倍感振奮的。恰好,消費升級的熱潮在近兩年席捲而至,人們便很自然地認為,這是“國富民強”美好劇情的進一步上演。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人均GDP,從來就不是老百姓身家財富最真實的展現。因為準確來說,GDP表徵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用經濟學中的收入法核算公式來表示應該為: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其中,只有“勞動者報酬”才是直接關係到老百姓消費水平的決定項。

那麼,我們可以通過數據來對比一下,老百姓真正可以自己支配的錢財到底與人均GDP有何差別。從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歷來都顯著低於人均GDP,而且有意思的是,二者之間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加大,顯然,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已越來越趕不上人均GDP的增長步伐。

中產危機:自以為身處中層,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窮人……

這些數據符合人們對我國近些年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城市地區經濟增長的一些直觀認識:所謂“國富”,更多地體現在高樓、大廈、馬路、立交橋等基礎設施建設上,而“民強”的進展要滯後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換言之,雖然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穩步攀升,但是成績單卻沒有人均GDP增速那麼亮眼。說得再直白一點,你口袋裡能花的錢,可能增加得並不如你想象中那樣多、那樣快。

2、腰包有錢,想花不敢花才最寂寞

讀到這裡,不少人可能會說,收入增長速度不及人均GDP又如何?我們已經成功步入所謂的“中產階層”,就算不能大富大貴,至少也能過上小康日子吧。

看完接下來的進一步深入分析,或許你會發現,情況與你想象的又不一樣。

筆者前不久寫過一篇文章,主要是關於我國居民部門槓桿率日益走高的探討。之所以會有槓桿率的說法,是因為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身揹債務。

其實,負債已經是頗為常見的經濟現象,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可能在不少思想較為保守的人眼裡,欠債並不是一件光彩或值得提倡的事情,因為欠債的人總是被動的,會在諸多方面受到種種限制。

不過,在當今社會,債務涵蓋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生產經營到日常生活,債務無處不在。例如,貸款買房、貸款買車、貸款消費、貸款上學,以及企業的貸款經營,農民的貸款種地,等等,足以證明負債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

其實,適度的負債是有好處的,大到國民經濟建設發展,小到百姓改善生活或是投資未來,無一例外。然而,一旦超過了這個“適度”的範疇,恐怕就會物極必反,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讓居民口袋裡可花的錢變得更少了。

中產危機:自以為身處中層,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窮人……

數據不會說謊,我們可以從國民負債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這一維度進行考察。從上圖可以看到,中國居民部門負債金額佔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從2006年時的18.5%暴漲至2017年8月的77.1%,足足翻了4倍有餘,而這還只是基於以商業銀行為主的統計數據。事實上,中國居民不僅僅向銀行借貸,還會向父母、親戚、朋友借款,向大量的小型互聯網金融公司借款,尤其是在貸款買房的時候更是如此。而這些隱形的槓桿卻是沒有計算在內的。由此可見,中國居民整體的負債已經處在相當高的水平。

這麼高的負債水平意味著什麼?舉個通俗的例子來說明:

單身人士小張月入一萬元,自詡為中產人士,卻受房貸所制,身背鉅額負債。如果按照2016年的整體負債收入比(77.1%)來看,他當月需要償還債務近8000元,那麼剩下的2000多元才是他真正可以拿去花的錢——且不說他一年到頭是否能攢下存款,就連每個月的日常開支可能都要精打細算甚至節衣縮食。

當然,這還只是全國居民整體的負債程度,其中必然還包括相當一部分群體當月需要還清的債務已經直逼甚至超過月收入。在入不敷出的窘境下,口袋裡就算有錢也不敢拿去花。換句話說,那些自以為身處收入金字塔中層的人們,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窮人而已。

3、只屬於少部分人的消費升級

可是即便如此,消費升級的洪流依然是撲面而來且勢不可擋。無論是國民經濟中消費佔GDP比重的變化情況,還是全國居民消費結構的演變進程,都證實了中國的消費升級正在發生。

這是否與前文的內容自相矛盾呢?並不!我們可以進一步從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分級加以剖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中的劃分方式與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全國居民處於收入水平前20%的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19730元上漲至2016年的59259元(參見下圖),而同期其他群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則由5049元升至17836元,這一數字尚且比不過前20%收入水平居民群體2006年的水準。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自2016年以來,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速放緩,且低於全國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速;但城鎮中等以上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速則加快,反而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

中產危機:自以為身處中層,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窮人……

誠然,正如李迅雷所說,當規模近3億人的偏高端消費群體在推動消費升級的時候,就容易解釋為何高鐵爆滿、五星級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領先全球等現象了——這才是中國看似如火如荼的消費升級加速背後的真正驅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彭博社的統計,在全球的億萬級別富豪當中,2017年財富增速最快的是中國富豪,其財富增加的幅度大抵是美國同等級別富豪的4倍,歐洲同級別富豪的3倍。因此可以說,在中國位居收入分配金字塔塔尖的頂級富豪群體,即使放眼全球,也是過得相當滋潤與富足,高端消費甚至是奢侈消費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那麼中產階層呢?他們又在做些什麼?

作為規模最為龐大的收入群體,中產階層的情況相比高收入人群來說,就差多了。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中產階層的收入增長並不明顯。瑞信財富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家庭財富甚至呈現下降趨勢,整體家庭財富下降了2.8%。

究其原因,還是出在中產階層身上。勞動收入沒有明顯提高,國內的投資環境也沒有明顯改善,這讓不少無法有效進行資產配置的中產人士身家財富趨於縮水。不說其他,僅兩年前的A股大股災就消滅了五六十萬的中產。

然而,在這個消費主義的大環境下,國內中產階層群體的內心卻不甘寂寞。香港貿發局組織的“居民消費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的中產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持極為樂觀的態度,超過八成的人預期未來兩三年收入會繼續增加;同時,儘管國民經濟增長已經放緩,但似乎並沒有影響到中產們的日常消費,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以前花了更多的錢,以求提升生活品質,而比以前更加謹慎的僅佔14%;此外,還有超過六成的人聲稱,中產階層對商品品質提升是有明顯要求的。

一言以蔽之,現在國內的中產人士,身家財富與日常收入沒有明顯增加,但是他們不僅願意增加消費支出,還追求高品質的商品來滿足其對美好生活品質的嚮往。所謂“內心戲太多”,根源大抵在於此。

4、消費升級的巨輪上,我們從不曾登上

追本溯源,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全社會收入與財富分配的不公平,這是一個老生常談卻又令人倍感無奈的話題。不管採取何種措施,全社會財富的不公平分配就像一條自然規律,實在難以扭轉。

早在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就通過調查取樣與統計分析注意到,在19世紀的英國,大部分的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裡;不僅如此,在其他國家也都存在著這種微妙的現象,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線性關係。於是,帕累託總結出著名的“二八定律”,即有20%的人擁有著80%的社會財富,這就意味著,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頗為不平衡的。

時隔一百多年,情況並沒有任何改觀,反而愈演愈烈。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一份研究財富分配的報告中指出,1980-2016年間,人類中最富有的前1%群體獲得了世界收入的27%。相比之下,收入處於後50%的人只獲得了12%。

從中國來看,三十多年來,收入增加最多的是佔總人數十萬分之一的頂級富豪,其每年的財富增長超過10%,而中間40%的人口和底層50%的人口收入每年增加只有6%和4.5%。表面上看,差距似乎並不大,但是要知道,這可是三十多年的平均增長率,也就是說,三十多年後,頂級富豪、中產群體和底層人士的收入分別會在第一年的基礎上增長31倍、8倍和5倍。窮者更窮,富者更富,這規律實在是令人感到無奈。

這樣看來,中產群體的處境略顯尷尬,收入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們渴望像高收入人群那樣享受高檔次高質量的生活,有時卻又不得不懷揣底層收入人群那樣謹小慎微的心態。這樣,受到上下兩股“力道”的反向拉扯,

中產群體內部也隨之出現了分化——雖然都叫“中產”,但內部也出現了“上層中產”和“下層中產”之分。按照麥肯錫的估計,到2022年,中國的上層中產將佔城市家庭總數的54%,下層中產則佔22%,而十年前的2012年,中國上層中產佔14%,下層中產佔54%(參見下圖)。

中產危機:自以為身處中層,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窮人……

表面看上去,未來高收入群體的比重會進一步增加,這理應是一件極好的事情。然而,深究下去,我們不禁又要一聲嘆息。因為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在今天的北上廣深以及部分二線城市,這份報告中“富裕人群”的收入水平(年收入≥22.9萬元)充其量也就是中產程度,更不用說一抓一大把的“上層中產”群體(年收入10.6~22.9萬元)。當減去每個月的房貸以及各種越來越多的日常開銷之後,他們會沮喪地發現,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到頭來真的是幾乎攢不下什麼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消費升級的巨輪已然開啟了它的航程。

只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始終在巨輪身後追趕與遙望,卻並未曾真正拿到屬於自己的那張船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