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又一个海子式的悲剧)

大象席地而坐(又一个海子式的悲剧)

胡波,中国内地作家、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生于1988年7月20日,自杀于2017年10月12日,年仅29岁。

在他自杀后的四个月后,他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论坛单元) 、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及奖 。一年后,他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入围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奖,而他则入围了最佳新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之后获得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

大象席地而坐(又一个海子式的悲剧)

胡波给人的印象就像古时的书生,清秀,又有些淡淡的忧郁,虽然身高189cm,但他给人的感觉并不威猛,皮肤白皙,笑起来一排白牙整整齐齐。胡波很纯粹,不屑世俗的部分,但有时这会给人一种感觉,他的思路里只有他自己,和其他人、这个世界没关系。(新京报》、邵青评)

大象席地而坐(又一个海子式的悲剧)

这是一次迟到的尊重和不快乐的才华

大象席地而坐》获得金马奖后更多人知道了胡波,此时令人唏嘘的电影背后的故事已经不是新闻,没有了爆炸性吸引眼球的纷争,悲伤已然沉淀成逝去生命的事实部分,和电影相互勾连。《大象席地而坐》仿佛解读导演人生和自杀之谜的一把钥匙,电影里那些幽暗而模糊的人,各有不同的身份,又统一的全部指向导演内心统一的愤怒与绝望。胡波的《大裂》《牛蛙》都是出版后反响很好的小说,他有很好的文字能力和真正区别于大多数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的趋同者的个人表达。这一点,看彭昱畅、章宇这些演员几乎无偿出演也能瞥见端倪,他们说,即便没有钱,也不能错过如此气质独特的剧本。好在剧本最后还是被王小帅看重并且投拍,后续有多少旁人不得而知的事情无法以事后诸葛亮的姿态评判是非对错,但最初让这个在创投会上表现得乱七八糟的电影项目启动,王小帅是做了好事的。

大象席地而坐(又一个海子式的悲剧)

《大象席地而坐》是不怕剧透的那种电影,因为电影中的事件并不算重要,进程缓慢,且不提供观看的快感。对于人物来说,事件本身可能也不具备左右命运走向的影响力。一天里面四个人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网兜,把无望的人生状态兜起个大概给你看,又从网眼里漏下无数细节,让这些人的人生都模糊而恍惚。被孤立的少年,漠不关心的青年,不被理解的少女,无处可去的老人,他们言辞含糊的质问存在。说砸死一只猫,不是因为从小受的欺负,而是那一瞬间真的快乐;说为朋友打架不是因为多么信任朋友,而是觉得“按流程来”就该这样,有些人把成年人的谎言重复咀嚼成了真理,有些人百口莫辩放弃抵抗。“我什么都不会。”“会了又能怎样呢?”那些丧到骨子里的台词,可能也就是导演当下内心的写照。

大象的叫声是中性的,如果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听到悲愤和苍凉,那是基于电影的化合反应。

这是一部丧到让你你绝望的华语电影。

胡波是苦的,做一个纯粹的人很苦,做一个不妥协坚持旁人所不能理解的坚持的人很苦。这些苦映射在电影的人物里,每个人都只把去满洲里看一只终日蹲在地上不吃不喝的大象作为寄托。而事实上没有那样一只大象,电影里的胡波们也没有出口。而230分钟的时长又不会让人觉得太闷,因为导演表现这些人物状态的镜头语言是抓人的。每场戏是一个长镜头,手持的摇晃感,常常在逼仄的空间里跟拍人物,逆光的时候很多,以至于常常看不到人物的表情。很多时候两个人对话,一个人始终处于虚焦之中。你会玩味这些导演试图用镜头传达的信息,是他对于这场戏的事件的判断,他对于人物之间关系的看待。那些自称一体的影像系统的传达恰是当下许多电影缺失的“电影感”。

这是胡波和王小帅产生重大分歧的地方,因为一场戏一个长镜头,意味着放弃了后期剪辑诸多的可能性,而230分钟对于一部作者电影可能是尽兴的表达,但对于一部计划上院线的电影就几乎是灾难。本身就小众的文艺片还要占据影院两倍的时间,王小帅的担忧和否定有他的道理。

而再了解到胡波拍摄过程中那个北方县城每天都是大晴天,以至于他想要的朦胧灰暗色调得赶在每天清晨天亮前的紧张时刻拼命拍摄,就更感慨主创们为影片付出的不易和作为导演的高效调和能力。

大象席地而坐(又一个海子式的悲剧)

近四小时的放映时间超过了传统的影院格式,但没有一分钟厌倦。电影让观众深入沉浸在一个外部情感世界中,因为这个外部世界提供了使观众产生自我认同的接触点。导演以极大的同情心追踪角色所遭遇的冷漠、忽视、拒绝和暴力,似乎这几个角色是他自我的几个分身,用电影对环境进行悲观的盘点。故事的严肃性和悲剧性融于利落而不矫情的对白中。摄像机轮流紧贴每个角色,静态地捕捉动态。该片是导演留下的非凡遗作 [16] 。(柏林电影节评审Teresa Vena 评)

2018年11月17日,该片获得了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

可是胡波看不到了,也上不了台了。

这个年轻人正走在一条通往所谓成名、成功的道路上。但他却选择以一种最决绝的方式拒绝,甚至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解释。一个背对时代的逆行者,一个不肯妥协的天真者,以及,一个身体力行的殉道者。

胡波,又一个海子式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