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说起唐代的草书,人们多会想起“颠张醉素”。这里的“张”,即指张旭。在后人眼里,张旭本人分明是唐代的“草圣”。其代表作包括《古诗四首》《肚痛帖》和《断千字文》。而《严仁墓志》的出现,则使人们再次看到了张旭书法的另一面。原来平素被视为“草圣”的张旭,其楷书功底同样了得!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肚痛帖》及《断千字文》拓片

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的《严仁墓志》,是1992年发现的。该志刻于唐天宝元年(742)十二月,青石质,有盖。盖顶篆书“大唐故严府君墓志铭”3行9字。志石方形,志文楷书,计21行,行21字,首行题“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文末署“前邓州内乡县令张万顷撰,吴郡张旭书”。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严仁墓志盖》及《严仁墓志》拓片

张旭,字伯高,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先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既是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又是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的外孙女。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荣,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往往惊世骇俗。史传张旭饮酒醉时,往往挥笔大叫,甚至于用头发沾墨汁书写,世人称其为“张颠”。待其酒醒后,再看见自己用头发写的字时,张旭自己都认为神异而不可重得。

张旭因嗜酒如命,被誉为“饮中八仙”。大诗人杜甫就说: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其实,在“饮中八仙”里,张旭是最接近于仙的。不仅因为他的潇洒不羁,还因为他的来去无踪。以至于至今也没人搞清他的生卒年月,我们只确切地知道,他活在盛唐。

张旭学书,以天地万事万物为师,平常人看不出端倪,而他总能联系到书法创作,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只为做好这一件事。比如,公孙大娘舞剑,观者甚多,别人只看到剑舞之中的灵动,在张旭眼中却饱含书法神韵。于是下笔龙飞凤舞,变幻莫测。乃至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但凡有动于心者,都成为他挥洒的灵感之源。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过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以至于唐文宗皇帝向全国诏示: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称为天下“三绝”。

张旭以草书名世,他将张芝、二王一结合,加上自己的悟性,就做了狂草的祖师爷。然而写狂草的他,却练得一手精绝的楷书。

我们知道,目前公认的张旭楷书为《郎官石柱记》。从《郎官石柱记》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张旭的楷书功底着实了得。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以常理论,楷书是草书的基础。张旭草书成就的卓异,自然离不开其长期的楷书训练。也正是有着极为老到的楷书功底,才使张旭那看似尽情挥洒、任性而发的狂草,达到了“法无定法”的境地。

从《严仁墓志》看张旭楷书功底

《郎官石柱记》拓片局部

张旭的墨迹虽有传世,但确切记载为张旭所书的并不多。《严仁墓志》因经科学发掘出土,特标明为张旭所书,从而显得格外难得。可以不夸张地说,将其称为“国宝”也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