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說起唐代的草書,人們多會想起“顛張醉素”。這裡的“張”,即指張旭。在後人眼裡,張旭本人分明是唐代的“草聖”。其代表作包括《古詩四首》《肚痛帖》和《斷千字文》。而《嚴仁墓誌》的出現,則使人們再次看到了張旭書法的另一面。原來平素被視為“草聖”的張旭,其楷書功底同樣了得!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肚痛帖》及《斷千字文》拓片

現藏於偃師商城博物館的《嚴仁墓誌》,是1992年發現的。該志刻於唐天寶元年(742)十二月,青石質,有蓋。蓋頂篆書“大唐故嚴府君墓誌銘”3行9字。志石方形,志文楷書,計21行,行21字,首行題“唐故絳州龍門縣尉嚴府君墓誌銘並序”。文末署“前鄧州內鄉縣令張萬頃撰,吳郡張旭書”。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嚴仁墓誌蓋》及《嚴仁墓誌》拓片

張旭,字伯高,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月不詳。他先任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既是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又是唐代書法大家虞世南的外孫女。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榮,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往往驚世駭俗。史傳張旭飲酒醉時,往往揮筆大叫,甚至於用頭髮沾墨汁書寫,世人稱其為“張顛”。待其酒醒後,再看見自己用頭髮寫的字時,張旭自己都認為神異而不可重得。

張旭因嗜酒如命,被譽為“飲中八仙”。大詩人杜甫就說: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其實,在“飲中八仙”裡,張旭是最接近於仙的。不僅因為他的瀟灑不羈,還因為他的來去無蹤。以至於至今也沒人搞清他的生卒年月,我們只確切地知道,他活在盛唐。

張旭學書,以天地萬事萬物為師,平常人看不出端倪,而他總能聯繫到書法創作,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只為做好這一件事。比如,公孫大娘舞劍,觀者甚多,別人只看到劍舞之中的靈動,在張旭眼中卻飽含書法神韻。於是下筆龍飛鳳舞,變幻莫測。乃至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但凡有動於心者,都成為他揮灑的靈感之源。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過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讚嘆不已。以至於唐文宗皇帝向全國詔示: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稱為天下“三絕”。

張旭以草書名世,他將張芝、二王一結合,加上自己的悟性,就做了狂草的祖師爺。然而寫狂草的他,卻練得一手精絕的楷書。

我們知道,目前公認的張旭楷書為《郎官石柱記》。從《郎官石柱記》中,我們就不難看出,張旭的楷書功底著實了得。其實,這也沒什麼可奇怪的。以常理論,楷書是草書的基礎。張旭草書成就的卓異,自然離不開其長期的楷書訓練。也正是有著極為老到的楷書功底,才使張旭那看似盡情揮灑、任性而發的狂草,達到了“法無定法”的境地。

從《嚴仁墓誌》看張旭楷書功底

《郎官石柱記》拓片局部

張旭的墨跡雖有傳世,但確切記載為張旭所書的並不多。《嚴仁墓誌》因經科學發掘出土,特標明為張旭所書,從而顯得格外難得。可以不誇張地說,將其稱為“國寶”也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