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2018中國電影回眸

剛過去的2018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票房突破600億大關,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比票房增長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湧現出《我不是藥神》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佳作。該片不僅在去年暑期豪取31億票房,而且口碑爆棚,斬獲多項電影大獎,並且在CCTV6等國內眾多權威媒體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最近評出的"2018年國產片十佳"中,名列榜首。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我不是藥神》是2018國產電影最大驚喜

《我不是藥神》由青年導演文牧野執導,甯浩、徐崢監製,徐崢、週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影片通過講述神油店老闆程勇代理印度抗癌仿製藥"格列寧"過程中發生的感人故事,聚焦中國抗癌藥價格昂貴導致的社會現實問題,並反思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直面現實又不乏剋制,批判現實卻不乏溫情,上映後引起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並最終推進了國內抗癌藥的降價。

《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前,由於甯浩和徐崢身上強烈的喜劇標籤,曾被誤以為是一部常規的喜劇商業類型片。上映之後,大家才發現它遠不止於喜劇,而是一部關注敏感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力作,它植根現實,貼近生活,聚焦民生,令人笑中帶淚,打動了千千萬萬中國觀眾。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作為國內首部社會英雄題材影片,《我不是藥神》不僅填補了中國電影的類型空白,而且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真實的人物。無論是徐崢扮演的程勇,王傳君扮演的呂受益,還是週一圍飾演的警察,章宇飾演的黃毛,都是中國銀幕上罕見的人物。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七情六慾也犯過錯,但身上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彰顯了人性的尊嚴。

多年以來,中國影迷一直為中國電影缺乏像韓國《熔爐》這樣能推動社會進步的現實主義佳作而感到遺憾,2018年,我們終於有了《我不是藥神》,這是中國電影的驕傲。該片豆瓣9分,進入影史國產片口碑前10名;票房高達31億元,位居年度季軍,中國影史第5名,堪稱是2018年國產電影的最大驚喜。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韓國電影《熔爐》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一劑治療中國電影市場"急功近利"的良藥

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中國電影迎來市場化大潮,電影市場飛速發展,短短20多年間,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國產商業大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古裝、魔幻、武俠、喜劇等重金製作的爆米花影片如過江之鯽,但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卻越來越少見。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在資本的瘋狂追逐下,電影公司和電影人越來越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的結果,是資本和電影公司越來越迷信大IP、大明星、大製作和大數據,甚至有影視公司老總公開聲稱"以後不會再請專業編劇"。在這種理念主導下,大量堆砌大IP和流量明星卻脫離現實的作品,充斥著中國電影市場。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創作由於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和風險,不少電影公司和創作者都選擇了"規避"。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這幾年,隨著中國電影觀眾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重視影片口碑,僅靠大IP、大明星、大製作已經無法打動觀眾,觀眾更需要貼近自己的生活,能引發自己情感共鳴的現實主義作品,但要拍好這類作品並不容易。

《我不是藥神》眾主創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追求,歷時三年反覆打磨,終於給全國觀眾呈現出一部治療現實沉痾、體現人文關懷、傳達人性真善美的優秀現實主義作品,並且在電影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達到了國產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票房新高度,堪稱一劑治療中國電影市場"急功近利"的良藥,讓更多的中國電影人對現實主義題材創作重拾信心。

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創作需要回歸大眾化表達

《我不是藥神》能在中國影壇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並非僅僅因為它是一部現實主義佳作,更難能可貴的是,它讓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題材創作走出近十幾年來"精英立場,晦澀表達"的小路,迴歸"大眾視角,通俗表達"的大道,使得影片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能夠得到廣大普通觀眾的認可和廣泛接受。

其實,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來,現實主義創作一直是主導性的創作理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人就拍出過《馬路天使》《十字街頭》《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大批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改革開放之後,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影迎來了現實主義創作的黃金時期,謝晉、謝飛、吳天明、黃建新、張藝謀等導演創作了大量堪稱經典的現實主義作品,比如《芙蓉鎮》《天雲山傳奇》《高山下的花環》《本命年》《黑炮事件》《秋菊打官司》《活著》等。那個時期的現實主義電影,都兼顧藝術性和觀賞性。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上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創作陷入低谷,雖然期間不乏優秀作品,但越來越小眾化、精英化,漸漸發展成為以敏感邊緣題材為主要內容,精英立場、晦澀表達為主要形式的現實主義作品。此類作品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的出現,逐漸把現實主義電影與晦澀的文藝片劃上等號。這條現實主義創作的"小路"直通海外各大電影節和國內文藝青年,卻得不到國內電影市場和廣大觀眾的認可。

甯浩和徐崢都是深諳商業類型片製作規律的優秀電影人,多年的喜劇片創作經驗,使他們瞭解觀眾、尊重觀眾,自覺地在《我不是藥神》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時,擯棄了晦澀難懂的精英表達模式,迴歸到大眾化的敘事和表達方式。這才是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創作的“大道”。中國電影市場和觀眾需要更多《我不是藥神》這樣兼顧藝術性、觀賞性和商業性的現實主義佳作。

青年導演計劃結碩果,"壞猴子"攪動影壇

甯浩和徐崢的加持固然重要,青年導演文牧野同樣是這部影片大獲成功的幕後英雄。其實,《我不是藥神》這個項目本身就是甯浩創辦的壞猴子影業推出的青年導演扶持計劃——"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的一部分。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優秀導演人才不足的問題成為掣肘,國家有關機構、各大影視公司,有影響力的明星紛紛推出"青年導演扶持計劃",比如中國導演協會主辦的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青蔥計劃)、中國影協推出的"華語青年影像論壇"、華誼兄弟的"H計劃"、光線傳媒的"新導演培養計劃"、萬達影視的"菁英+計劃",劉德華的"亞洲新星導"計劃,還有目前攪動華語影壇的"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

甯浩導演本人就是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受益者,正因為了解青年導演的潛力和才華,熟悉他們在成長路上遇到的困難,"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不僅對扶持青年導演不遺餘力,而且開闢了新導演搭檔資深影人的創作模式,在高標準的電影工業化製作流程中,力求將影片的藝術性和商業性完美結合。

自2016年9月正式對外宣佈啟動"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以來,壞猴子影業首期已簽約路陽、文牧野、牛涵、曾贈、劉曉世等13位青年導演,推出了路陽導演的《繡春刀·修羅戰場》、文牧野導演的《我不是藥神》、牛涵導演的《甜美生活》、曾贈導演的《雲水之旅》4部作品,在中國電影市場和廣大觀眾中引起廣泛影響。

《我不是藥神》名列2018年度十佳榜首,“壞猴子”攪動華語影壇

以"壞猴子軍團"為代表的中國青年導演的茁壯成長和發展壯大,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希望和未來,但願在不久的將來,華語影壇能湧現出更多《我不是藥神》這樣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