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喜,喜在了質量,憂,憂在於增長紅利的消退

​​​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創下票房新紀錄的暑期檔,幾乎榨乾了市場的最後一絲紅利。而在高票房和低增速的背後,影視公司不得不面臨洗牌,而且是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暑期檔會出現單片50億票房嗎?”、“會有幾部破10億影片?”、“大盤會超越去年同期嗎?”早在4月份,關於暑期檔的美好憧憬就已經開始。

而從最後的成績單來看,暑期檔沒有出現單片50億盛景,但卻有5部超10億的電影,其中《我不是藥神》更是拿下了30.98億票房。大盤的確超越去年,拿下173.8億總票房,但是同比增長僅為6.3%。

喜,喜在了質量,憂,憂在於增長紅利的消退,這或許是暑期檔最明顯的特徵。而具體來說,暑期檔呈現出的是國產片票房佔比超7成,全面主導市場;票房前十名拿下73%票房,兩極分化嚴重。而伴隨於此的是,總票房、總人次以及“小鎮青年”增速的明顯放緩,帶來的後果必然是影市發展長期依靠的紅利減退。

對於影視公司來說,外有稅務疑似加重的不可抗壓力,內有暑期特徵呈現的洗牌壓力,而且雙方作用明顯滯後,在接下來的半年甚至一年裡可能會集中爆發。

對於影視公司來講,2018或許是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最強暑期誕生背後,新興資本如何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今年暑期檔之所以會爆發,其主要要歸功於國產電影的崛起。從整體大盤來說,國產片票房佔比超過了7成,佔據著全面主導的優勢。從單片來看,《我不是藥神》和《西虹市首富》佔據暑期票房排行榜前兩位,累計票房之和超過了55億,幾乎等同於一部《戰狼2》。​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除此之外,《一出好戲》、《巨齒鯊》的實際票房遠遠高於預期,正是這兩部電影突破了10億關口,才是最終導致今年暑期票房超越去年的關鍵。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佔據票房前列的國產片裡,起到主導作用的恰恰是影視的新興資本。《我不是藥神》的出品方中無論是壞猴子影業還是真樂道文化,都不屬於影視的一線巨頭,而北京文化更是新興勢力的絕對代表。此外,《西虹市首富》儘管有“開心麻花“的影子,但卻是西虹市影視這一全新廠牌推動。同理,黃渤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也由翰納影視主控。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面在於影視的主力受眾繼續下沉。19到29歲成為了影視的主力受眾,其帶來的直接影響在於觀眾驅動力的轉變,由重IP、重卡司變成了重口碑、重類型。從暑期檔最終的成績單來看,取得票房突圍的絕大多數佔據著口碑的優勢,且在類型上給觀眾帶來了更強烈的衝擊。​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另一方面,影市的驅動力從外在的硬性考核標準轉向了內在的質量口碑評價,這給了新興資本更加傾斜的起跑線。

所以即便是沒有太多經驗的文牧野,在甯浩和徐崢的助推下也能成功登頂暑期冠軍。同理,徐崢、甯浩、黃渤等一線明星,往往和新興資本有著綁定聯繫,最突出的例子在於歡喜傳媒一口氣綁定了張藝謀、王家衛、陳可辛、徐崢、甯浩等多位知名導演,在度過“播種期”後隨著項目的相繼落地開始收割。

影視新貴對於創新的飢餓感,決定了他們敢於尋求更大程度的突破,無論是《我不是藥神》的題材創新,還是《西虹市首富》所依靠開心麻花式喜劇風格形成,都是其最終突圍的關鍵所在。

檔期不再是首選因素,優勢檔期出擊成共識

不過對於傳統的影視公司來說,其整體的顧慮明顯偏多。

據統計,在今年暑期檔期間,有多達23部影片進行改檔,其中樂創文娛的《爵跡》和《影》雙雙退出暑期,是改檔電影中體量最大的兩部電影。另外,備受關注的《大轟炸》、上衣三天即撤檔的《阿修羅》,也引發了業內極高的關注。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儘管暑期檔是全年戰線最長,票房掘力最足的檔期,但同時今年暑期檔也呈現出了很多新的趨勢。例如票房前十名拿下了73%的票房,但68%的影片票房不及1000萬,影市頭部集中化趨勢更加明顯。其次,從影片的相互競爭來看,單部影片的票房週期明顯縮短,相互競爭壓縮了足夠的票房釋放空間,競爭環境更加嚴峻。

而且,暑期檔雖然佔據著市場容量的優勢,但是單部影片的爆發力和檔期深度的挖掘卻要遠遠落後於春節檔。從今年的暑期檔來說,華誼出戰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光線出馬的《一出好戲》、《動物世界》、萬達力推的《快把我哥帶走》,都不能算是各大巨頭的壓軸王牌。​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相比之下,反而是週期較短的春節檔則往往是各大巨頭“王牌對決”的核心戰場。

對於許多影視公司而言,並非要精準的抓住每一個熱門檔期出擊。近兩年,博納善春節、華誼攻賀歲、開心麻花佔國慶、北京文化領暑期成為了一大特徵。儘管,形成這樣局面的關鍵在於影片質量的保障,但影視公司因為自身影片的類型特徵,在優勢檔期的把握性相對較高。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多達幾十部電影的改檔充滿了浮躁,但從實際來說,這恰恰是影市倒逼檔期的一個信號。從之前的“大檔不缺席”到現在的“適檔出擊”,影視公司對於檔期的選擇也更加理性。

巨頭們的“保守”,內憂外患中失去了最後的翻盤良機?

當《我不是藥神》靠著點映“追擊”《動物世界》,當《一出好戲》第二天就“獵殺”《愛情公寓》,當《四大天王》被《西虹市首富》死死壓制,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如今電影市場的格局。

事實上,儘管傳統巨頭仍佔據著人、財、勢的便利,但如今這些“便利”被慢慢侵蝕。一方面在於巨頭隨著體量增加,不甘心於單個項目的孵化,系列電影的成敗往往有更多的參考維度,另一方面也在於傳統巨頭對於市場新趨勢精準把握的程度不足。​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近期,幾大影視公司相繼發出半年報,從中可以明顯感覺出傳統影視公司所面臨的增長瓶頸。例如光線除了出售新麗股份外,整體表現並不亮眼,今年暑期檔,佔據更多傾斜資源的《動物世界》,實際票房表現不及黃渤《一出好戲》的一半;而萬達電影所依賴的影院紅利在消退,在項目本身上更多采取一檔多投的模式,單個項目不具備一線作品的競爭力;華誼兄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2.33億元,同期下跌35.53%足以說明問題,暑期檔《四大天王》的表現和預期仍然出現一定的差距。

相比影視新貴,傳統影視公司的出發點更加“保守”,除了單個項目的盈虧考慮外,電影項目能否促進與一線導演之間的合作,能否系列化開發進行產業鏈佈局都是其重點考慮的對象。

某種程度上,這相對阻礙了傳統影視巨頭做出較大的突破,對於影片的類型、體量、卡司更加依賴。但市場主力受眾的觀影需求又在發生變化,某種程度上傳統巨頭的勝算往往在“保守”中銳減。

與此同時,這些大體量級項目的投資成本高昂,據業內人士表示,《動物世界》和《四大天王》的成本均高於3億,這決定了電影對於票房需求也相對更高。而一旦出現口碑崩塌,對於傳統巨頭來說,所面臨的就是一個死亡循環。​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除此之外,如今輕資產行業稅務外力的作用也讓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從崔永元掀出的“股市飄綠”到如今稅改,這對於急於轉型的傳統巨頭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相比之下,影視新貴的出發點簡單,目的純粹又敢於創新,在內地影市榨乾最後的紅利之前,迎來了重新洗牌的機會。只是如今市場進入到了新的固化,原始市場驅動力明顯停滯,傳統巨頭想要翻盤的機遇似乎也正在一點點流失。

2018,影視公司最後一次集體洗牌

當春節檔《紅海行動》後來居上,暑期檔《我不是藥神》一騎絕塵,或許傳統巨頭不得不面對“還朝換代”的新世界。這並非光喊“內容為王”就可以扭轉頹勢,而是如何迴歸電影本體,理性保守的同時適當冒險創新,重新拉回受眾才是傳統影視公司能否重新掌握主動權的關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