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汉末纷争近百年,中原以魏、蜀、吴三国诸侯最为强悍,世人多知曹操、刘备和孙权一度为争夺中原打得天摇地动,动则数十万兵马混战在一起;可中原之外还有一股势力也在蠢蠢欲动,甚至还加入到三国纷争之中,这股势力的目的与魏蜀吴略有不同,曹刘孙为统一中原,外强却是为了吞并大汉。尽管魏蜀吴三家为中原的统治权争得不可开交,但面对境外势力的滋扰,他们却奇迹般的做出了一致动作——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这里必须提一下“公孙瓒”,此人在中原之争中算不上什么厉害人物,既没有关羽、张飞的勇猛无敌,也没有诸葛亮、曹操的运筹帷幄;但这要分跟谁比,对付塞外胡羌,“公孙瓒”堪称战神级的人物。说起公孙瓒就必须提一下“白马义从”,这支部队曾经一度是中原各诸侯心目中的“无敌之师”,原因是“白马义从”曾打得匈奴、鲜卑等胡羌丢盔卸甲,甚至曾十余骑对阵鲜卑数百骑兵,结果却是吓得鲜卑再不敢轻易踏足中原“瓒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瓚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这里也从侧面描述了“白马义从”的装备,竟然是手持两头都是枪尖的“双头枪”,能数十骑对阵多与自己十倍的敌人,而且最终还能大获全胜,这样的战绩也足以反映出“白马义从”的单兵素质了;由此可看出,“白马义从”至少也是与曹操的“虎豹骑”并驾齐驱的汉末骑兵,不然也不会“乌桓相告语,避白马。”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如果说“公孙瓒”对外属于战神级别的人物,那么灭掉“白马义从”的鞠义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尤其是公孙瓒与袁绍之间互相争斗,“界桥一战”中鞠义仅凭着强弓硬弩和八百步兵就几乎全歼了“白马义从”,由此也可看出,论武力“鞠义”肯定是比公孙瓒要胜强不少。再看对付胡羌的战绩如何,“鞠义”也有一支特殊部队——先登死士;顾名思义,敢称“死士”者必勇猛无敌,“鞠义”本就是个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人,再加上这支部队,真可谓犹如猛虎般在战场上驰骋.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再看“鞠义”是怎么对付塞外胡羌的。据史料记载,当年有南匈奴将河内太守“张扬”掳走,袁绍大怒,派“鞠义”率部攻打单于“於夫罗”部;这一战“鞠义”充分展示了其勇猛的特点,先是一顿强弓硬弩的齐射,匈奴兵已经吓得赶忙逃跑。当时的“先登死士”多为步兵,按理说其速度是不能与骑兵为主的“匈奴”相比的;但“鞠义”却偏偏就违背了常理,率步兵一路狂奔,硬是将匈奴“於夫罗”的骑兵追上,一句废话没有就展开了厮杀。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这一战南匈奴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强汉”,“鞠义”的士兵虽然多为步兵,却仍旧杀的单于“於夫罗”身边的骑兵四散奔逃;结果是骑着马的“於夫罗”自知跑不过大汉步兵,最终只得丢下“张扬”,自己也率部跪地乞降。由此可证,“鞠义”的勇猛非同一般,虽然未与吕布、张飞之流一战,但究竟孰优孰略还真不好妄加评论;只可惜这么勇猛的人却难免深陷居功自傲的泥潭,最终被袁绍诱杀。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说完小诸侯“公孙瓒”和袁绍第一悍将“鞠义”,再来看看三国中实力最强悍的“曹操”,他又是怎么对付外族的?曹操曾千里奔袭乌桓,这场仗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就在建安十年“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这还是北征乌桓中的一次战斗而已,即便是一场战斗,曹操就一举干掉了三个胡人头领“单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和“右北平单于”。曹操与“鞠义”不同,一个擅杀,一个善降;曹操将这十余万胡羌降兵全部收编,还组建了一支新的部队——“三郡乌桓”,成为了继“虎豹骑”之后的另一支“天下名骑”。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古语有云“虎父无犬子”,既然曹操这么厉害,他的儿子对付起胡羌也不逊于其父,其中尤以“曹彰”最为彪悍。史料记载“曹彰”不读书,偏爱舞枪弄棒,用他的话说就是“大丈夫当效卫、霍大将军,率万众驰与漠上,驱戎逐狄,建功立业,何为博士?”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就在建安二十三年,乌丸再起兵作乱““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这段是曹彰再次“北征乌桓”的记载,其中“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足证曹彰善射,颇有“赵子龙”和“吕布”等名将的“神射”风采;再看“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也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猛将“许褚”,身背数十箭仍跨马抡刀,岸边绕行挑战马超。这一战直接吓到了远远观战的“柯比能”,虽身边尚有万骑,但仍被曹彰的勇武震慑,最终不战而降。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当然,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刘备和东吴孙权虽没有直接对战“胡羌”,但刘备平孟获,孙权出击南海也成功阻止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这些人虽然对内互相争战,对外却是出奇的一致,只可惜到了司马懿的子孙当政时,世间再无“强汉”。

三国名将如云,贡献最出众的却是这四人,但司马懿后再无“强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