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解得了近憂卻排不了遠慮

最近,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整改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全國教育培訓機構完成整改率達到近三成。但同時調查也顯示,

仍有七成的教育培訓機構存在問題,按照教育部辦公廳的指示要求對於在期限內整改不合格將被責令關閉。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解得了近憂卻排不了遠慮

全國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情況

一些家長覺得教育部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的行動讓人大快人心,但是仍然進展有點緩慢,發現自己周邊不符合規範的機構仍然存在。家長希望這樣的整治行動,能夠讓孩子實實在在減輕學習負擔,讓教育迴歸初心,讓孩子能夠在基礎階段接受更多素質教育。但殊不知,未來孩子補課的現象不但不會緩解,反而收費也會變得更加昂貴了。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解得了近憂卻排不了遠慮

校外培訓機構違規辦班

經瞭解,在我國整頓培訓市場期間,各家硬件達標的培訓機構幾乎都紛紛找門路補齊證件。這也使得各家機構也承擔著不菲的辦證費用。為了利益最大化,一旦民辦教育培訓機構有照有證,便開始慢慢抬高價格,將原本辦證的費用逐漸轉嫁給消費者。抬高行業的審批門檻只會讓大資本注入的培訓機構處於壟斷地位,價格的抬高勢必讓家庭承擔更多的負擔。而另一方面,那些沒有證件被責令關閉的培訓機構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必將在不久的將來捲土重來,花更多精力和資金去辦齊所有的證件,來爭奪民辦教育市場的一份蛋糕。所以說,未來的補課風氣不僅不會減弱,補課的價格反而會被哄抬起來。家長也不知不覺成了此項整治行動的受害者。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解得了近憂卻排不了遠慮

傳統教育下的孩子

現如今教培行業亂象的產生是由於供需不平衡導致。而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從供需端考量。一味的加嚴審批流程,只能讓大量不合法不合規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繼續存在,解得了近慮卻消不了遠憂

從需求端考量,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減少家長對校外補課的需求才是當務之急。培訓機構“超綱教學”的根源並不在於其本身,而是整個教育評價體系出現了問題。家長對於孩子學習成績的評估過於苛刻,產生失衡心理。

從供給端考量,補足校外培訓機構,才能讓市場機制大行其道。靠競爭獲得生存的機構,如果提供不了優質的服務,家長自然而然也不會選擇。如果放寬校外培訓機構的准入門檻,增加其供給,那經過市場機制的調節整個行業必將越來越規範且趨於理性。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解得了近憂卻排不了遠慮

讓教育迴歸初心

所以說,整治校外培訓機構需要在商言商,從供需端雙向考量才能讓教育迴歸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