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钌单原子电催化还原氮气合成氨

氨(NH3)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可用作肥料、工业和民用化学品以及化工原料。氨易于液化(−10 °C),便于安全储存和运输,而且液态氨的体积能量密度约是液态氢的2倍,因此氨还被认为是未来有潜力的液体燃料和贮氢分子(点击阅读相关)。毫无疑问,大气含量近80%的氮气是合成氨最理想的原料,但是氮气中氮氮三键很稳定,难以打开。目前全球氨的年产量超过1.45亿吨,工业合成氨工艺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1913年开发的“哈伯法”(Haber-Bösch反应,N

2 + 3H2 ↔ 2NH3ΔH0 = -45.9 kJ mol-1),此反应常需要高温(300-500 °C,以促进反应动力学)、高压(150-200大气压,使得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且NH3产率仅15%。合成氨工业每年要消耗全球天然气产量的3-5%(蒸汽重组以提供氢源),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制备每吨NH3约释放1.87吨CO2)。因此发展高效、低能耗、清洁的合成氨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固氮以水为氢源,反应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且可通过太阳能或风能等绿色能源转化的电能驱动,故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合成氨替代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电化学氮还原(NRR)的产氨速率和电流效率仍然偏低,过电位高且法拉第效率(FE)低(由于析氢(HER)电位和氮还原电位非常接近)。因此设计具有优异选择性且高效的电催化剂,在低过电位下实现高FE和NH3合成速率尤为重要。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孙振宇教授课题组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Yousung Jung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王海辉教授课题组合作,报道了通过协调辅助策略在N掺杂多孔碳中锚定单原子Ru位点,能够实现高效电化学固氮。该催化剂在-0.21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RHE)下可获得较高的NH3产率(3.665 mgNH3 h-1 mg-1Ru)。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ZrO2可显著抑制析氢副反应,在较低过电位(0.17 V)下,NH3法拉第效率达到21%。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实验研究,他们推测具有氧空位的Ru位点是主要的活性中心

,Ru位点可稳定中间体*NNH(低过电位)、减弱*H吸附(高NRR/HER选择性)和增强N2吸附(以引发NRR过程),从而提升了将N2电还原转化成NH3的催化活性。该工作推进了单原子催化在合成氨领域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发表在Cell Press旗下的化学旗舰期刊Chem 上,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陶亨聪为本文第一作者,孙振宇教授、Yousung Jung教授和王海辉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催化剂表征

研究团队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和退火制备了N掺杂多孔碳担载的Ru单原子催化剂Ru@NC,以及载体中加入了ZrO2的催化剂Ru@ZrO2/NC。Ru@NC、Ru@ZrO2/NC的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表征结果确认了本文所报道电还原催化剂中的Ru主要是高度分散的单原子。


Chem:钌单原子电催化还原氮气合成氨


图1. (A)C 1s和Ru 3d的XPS谱线(Ru@NC样品),反褶积的Ru 3d谱线证明Ru主要以Ru3+形态存在,同时含有少量的Ru0。(B)Zr 3d(Ru@ZrO2/NC样品)的反褶积XPS谱线。Zr 3d5/2结合能(182.1 eV)小于文献报道值,可能由于样品在N2气氛下煅烧形成氧缺陷所致。图片来源:Chem


Chem:钌单原子电催化还原氮气合成氨


图2. Ru@ZrO2/NC的形貌和结构表征。(A)SEM图。(B)低倍率HAADF-STEM图以及C、N、Ru、Zr和O的EDS-map图。(C)图像B中所示区域的EDX光谱图。(D)和(E):低倍率(D)和高倍率(E)HAADF-STEM图。(F)局部(E图虚线方框区域)HAADF-STEM放大图。(G)带通滤波HAADF-STEM图。对图像进行带通滤波,以消除由于碳载体厚度不同而导致的强度变化,从而可以更清楚地区分Ru单原子。(H)调整颜色对比度后的HAADF-STEM图。EDX、EDS-map和HAADF-STEM证实了N掺杂碳基质中和ZrO2表面存在Ru单原子。由于Ru的原子序数高于C、O和Zr,所以高倍率STEM图中更亮的点对应于Ru。88%这些亮点(Ru)的尺寸在0.1-0.2 nm之间,为单原子形态。图片来源:Chem

电还原性能测试

研究团队在气密的H型三电极电解池中对碳担载的Ru单原子催化剂进行性能测试(除非另有说明,所给出的电压值是相对于RHE)。


Chem:钌单原子电催化还原氮气合成氨


图3. (A)在-0.21 V处电解2小时后电解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B)-(E)各种催化剂在不同电位处的NH3法拉第效率、NH3产率和分电流密度。(F)Ru@ZrO2/NC在10 °C、-0.21 V条件下的长期耐久性试验。图片来源:Chem

通过恒电位电解实验,分别对不含催化剂的碳纸电极、开路电压和Ar饱和不同控制实验条件下的0.1 M HCl水溶液电解质进行测定(靛酚蓝比色法),仅检测出微量氨(可能来自于电极表面吸附的微量N2还原所致)。15N2同位素示踪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合成氨中的N来源于N2

相对于Ru纳米颗粒,该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氮还原性能。在-0.21 V电位下,Ru@NC的NH3产率为3.665 mgNH3 h-1 mg-1Ru。作者推测,Ru纳米颗粒因尺寸大,表面氢析出严重,导致NRR性能差,而当Ru尺寸降低到原子级别,氢析出过程可被显著地抑制。同时,该工作进一步探索了ZrO2在Ru催化剂中的作用,发现引入ZrO2,可进一步抑制析氢副反应。在0.17 V过电位下,Ru@ZrO2

/NC的NH3法拉第效率达到21%,NH3分电流密度也有所提高。通过优化ZrO2含量,研究团队认为可进一步提高合成氨产率。

恒电位电解60 小时,电流密度仍然保持稳定,且产氨速率和法拉第效率几乎不变。将循环电解6次后的催化剂进行HAADF-STEM表征,发现Ru@ZrO2/NC催化体系中Ru仍然主要以单原子形态存在,未发生明显团聚(图4)。


Chem:钌单原子电催化还原氮气合成氨


图4. (A)低倍率HAADF-STEM图。(B-F)(A)中所示区域的C(B)、N(C)、Ru(D)、Zr(E)和O(F)的EDS-map图。(G)标注单个Ru位点(如黄色虚线圆圈所示)的HAADF-STEM图。图片来源:Chem

理论计算

为了探究Ru@ZrO2/NC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增强的原因,研究团队利用DFT计算进行了理论研究。Ru单原子可能存在于化学计量ZrO2(Ru@Zr32O64)、含有Zr空位ZrO2(Ru@Zr31O64)和含有O空位的ZrO2(Ru@Zr32O63)表面(图5A)。计算结果表明ZrO2表面的O空位可以锚定Ru单原子,此Ru位点对于第一步NRR生成*NNH所需的吉布斯自由能较低,而Ru@Zr

32O64和含Zr空位的Ru@Zr31O64对于第一步质子化过程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垒(>1 eV)。Ru在N掺杂碳上主要以Ru@NxCy(0≤x≤4和0≤y≤4)结构存在,其中x和y分别代表锚定Ru的氮和碳原子数。Ru@NC2在所有的Ru@NxCy结构中显示出最低的NRR自由能,此Ru构型(三配位结构)与X射线近边吸收精细结构谱观测结果相吻合。

相对于Ru(0001)(0.61 eV),Ru@Zr32O63(0.55 eV)和Ru/NC2(0.42 eV)均显示出较低的NRR电势决速步骤自由能变化(ΔGPDS)(图5A)。Ru@Zr32O63和Ru/NC2还降低了*NNH的生成自由能(*N

2 +(H+ + e-) → *NNH),分别为0.65和0.26 eV(图5C、5D),该过程通常是大多数金属表面电化学还原氮气耗能最多的步骤。此外,两种Ru单原子表面也有利于N2的吸附(Ru@Zr32O63和Ru/NC2的N2吸附自由能,ΔG[*N2],分别为-0.60和-0.10 eV)和活化。


Chem:钌单原子电催化还原氮气合成氨


图5. (A)各种反应位点NRR的电势决速步骤自由能变换(ΔGPDS),水平虚线描述Ru(0001)的ΔGPDS。(B)Ru@Zr32O63和Ru/NC2的计算模型。(C)Ru@Zr32O63 NRR的自由能图。(D)Ru@NC2 NRR的自由能图。(*)代表表面吸附位点。黑线和红线分别指示NRR和H吸附自由能变化。图片来源:Chem

虽然载体材料本身(ZrO2或具有O空位的ZrO2)NRR催化活性低,但是担载Ru单原子大幅度提高了其催化性能。研究团队还计算了N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Ru@NC2

ΔGPDS(0.42 eV)显著低于Ru@C3(1.28 eV)和Ru@C4(1.13 eV),表明含氮基团不仅阻止了Ru的聚集,还显著提高了Ru的催化活性。

在负电位下,H吸附(H++ e- → *H)在热力学上比N2吸附更易发生,因而大多数金属表面将被*H覆盖。在常规的实验条件下,吸附态*H不仅发生HER副反应,还会占据NRR的活性位点,大大降低NRR的法拉第效率。因此,抑制H吸附对提高NRR的法拉第效率至关重要。研究团队着重计算了H吸附自由能(ΔG(*H))而不是HER过电位。Ru@Zr32O63(-0.20 eV)和Ru@NC2(-0.42 eV)的ΔG(*H)小于Ru(0001)(-0.47 eV)(图5C、5D),表明Ru单原子表面可抑制H吸附。其中,Ru@Zr32O63对于抑制H吸附尤为显著,与上述选择性实验结果一致。通过比较H吸附自由能和N

2吸附自由能可估算吸附的选择性,计算结果显示Ru@Zr32O63(-0.40 eV)的ΔΔG(*H/*N2)(即ΔG(*N2) − ΔG(*H))远小于Ru/NC2(+0.32 eV)和Ru(0001)(+0.11 eV),可见在低过电位下Ru@Zr32O63的H吸附不会阻碍N2吸附。

——小结——


综上,本文研究团队在N掺杂多孔碳上担载单原子Ru实现了高效电化学固氮,在-0.21 V(相对于RHE)处获得较高且稳定的NH3产率(3.665 mg

NH3 h-1 mg-1Ru)。加入ZrO2,在较低的过电位下(0.17 V)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的NH3法拉第效率,达到21%。研究团队提出了结合单原子催化和载体效应调节的思路,对进一步提高电化学固氮合成氨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原文

Nitrogen Fixation by Ru Single-Atom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Chem, 2018, DOI: 10.1016/j.chempr.2018.10.007


孙振宇,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韩布兴院士。先后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期间获洪堡奖学金 (Experienced researcher)。2015-至今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任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1) 二维材料基功能材料的构筑,及其在CO2还原和N

2还原等能源转化领域中的应用;2) 二维材料的分散、组装及改性。在Nat. Nanotech.、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Chem.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所有论文被引用10100余次(Google Scholar, 2018年11月28日),H-因子39。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8501

王海辉,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做洪堡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2011年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8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Nat. Commun.、Sci. Adv.、Angew. Chem. Int. Ed.、JACS、Adv. Mater.、AIChE J.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10700余次(Google Scholar, 2018年10月8日),H因子54,自2014年起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工程领域)。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68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