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詳細介紹,及防止方法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介紹】: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是黃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在田間與黃瓜霜黴病混合發生,且病斑比較相似,有時容易混淆,但黃瓜霜黴病發病初期在葉片背面產生幾個多角形水漬狀病斑,而細菌性角斑病在葉片背面產生針狀水漬狀病斑,往往幾十個病斑同時發生。病情發生趨勢沒有霜黴病迅速,對黃瓜生長影響沒有霜黴病嚴重。

危害症狀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葉片,也能危害葉柄、莖蔓和卷鬚。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幼苗染病,在子葉產生圓形水漬狀凹陷病斑,後變黃褐色,逐漸乾枯。葉片染病,往往初生幾十個針頭大小的水漬狀小斑點,逐漸擴大後呈淡黃色或灰白色,因受葉脈限制,病斑成為多角形,最後病斑成為淡黃色至黃褐色;潮溼時,葉片背面產生乳白色黏液菌膿,乾燥後形成白痕,病斑質地脆,易穿孔破裂。瓜條染病,出現水漬狀圓形小病斑,嚴重時連接成片,呈不規則形;高溼條件下,產生白色半透明乳狀的菌膿,引起瓜條局部腐爛。病菌可以侵入種子,使種子帶菌。莖蔓、葉柄和卷鬚染病,初現水漬狀小斑,擴大後呈短條狀、黃褐色;高溼條件下,產生大量乳白色的菌膿,嚴重時病部出現縱向裂口;空氣乾燥時病部有白痕。

發生特點

此病由細菌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pv.lachrymans侵染引起。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以帶菌種子越冬,為翌年初次侵染菌源。種子上的病菌在種皮和種子內部可存活1~2年,播種後直接侵染子葉。病菌在細胞間繁殖,藉助雨水反濺、棚頂水珠下落、昆蟲等傳播蔓延,從寄主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經7~10天潛育後出現病斑,潮溼時產生菌膿。

病菌喜溫暖、潮溼的環境,最適宜發病的氣候條件為溫度18~28℃,相對溼度80%以上。黃瓜最易感病生育期是開花坐果期至採收盛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病盛期在4~6月和9~11月。

防治要點

①選用耐病品種。如津優20號、津優30號、中農8號、中農13號、津早3號等。②與非瓜類作物輪作2年以上。清潔田園,生長期間和收穫後及時清除病葉和病殘體,並集中銷燬。深翻土層,加速病殘體的分解,減少初侵染菌源。③種子處理。用55℃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乾後催芽、播種。④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每隔5~7天1次,連續防治3~4次,注意交替使用。藥劑可選用20%龍克菌懸浮劑500~7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600倍液,或2%春雷黴素水劑600倍液,或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或72%農用鏈黴素可溼性粉劑4000倍液,或30%琥膠肥酸銅(二元酸銅DT)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琥乙磷鋁(DTM)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猛克菌可溼性粉劑400~600倍液等,噴霧防治。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詳細介紹,及防止方法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侵染葉片,往往初生幾十個針頭大小的水漬狀小斑點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詳細介紹,及防止方法


5天后葉背針頭大小的斑點逐漸擴大,顏色發白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詳細介紹,及防止方法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葉正面症狀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詳細介紹,及防止方法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造成葉片穿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