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最佳姿勢,究竟

如你所知,過去數年,全球科技媒體都熱衷於探討自動駕駛對於人類社會的多元化改革——如下未來,甚至已成當下共識:自動駕駛會讓出行更安全;與共享理念的深度契合,讓自動駕駛可以大幅降低出行成本,緩解交通壓力與環境汙染,甚至打破城市在工業時代的道路桎梏,為城市居民釋放更多路權;而當自動駕駛汽車成為移動的“第三空間”,也會誕生下一個平臺級別的商業模式。

嗯,考慮到汽車產業在全球的巨大體量,以及未來圍繞汽車構建的智能交通體系的巨大想象,在樂觀者眼中,2020年自動駕駛或將迎來萬億級市場的爆發。

但這條賽道也異常擁擠,無論科技巨頭還是整車巨擘,都已紛紛在自動駕駛的跑道上搶灘登陸,而由於產業鏈的相對漫長,也讓一眾初創企業頻繁登上舞臺中央,或自立門戶,或與巨頭共舞,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穿針引線,共同拼湊出一張自動駕駛的完整圖譜。

當然,無論巨頭還是初創企業,儘管發展策略各有所求,卻共同面臨同一個巨大挑戰: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最佳姿勢,究竟是什麼?

挑戰在中國尤為迫切——如今所有人都在企盼,“用市場換技術”並不順遂的中國汽車市場,能在自動駕駛這一技術轉捩點上實現彎道超車,打贏這場席捲全球的軍備競賽,而這無疑需要自動駕駛技術能以某種更循序漸進,溫和理性的方式迅速落地,譬如在很多業內人士眼中,2020年就會有部分L3或L4級自動駕駛通過前裝搭載量產和商用。

從這個意義上,攤開自動駕駛的企業圖譜,一家名為紐勱科技的公司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這家創立於硅谷,最早一批拿到加州路測牌照的公司,正是致力於L3/L4階段研究,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高效落地,可量產,車規級的方式,為車企提供定製化的整套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服務。

而剖析其商業邏輯不難發現,“務實”而非“務虛”,真正尊重汽車行業的規律,“因地制宜”地默默深耕本土市場,或許才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最佳姿勢。

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最佳姿勢,究竟

讓技術平滑落地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初紐勱在上海設立總部,重點著眼讓技術落地,而身為初創企業,成立不久的紐勱,目前已經與世界領先的合作伙伴正在進行深度合作。

這種迅猛的商業化速度,得益於與有些“眼高手低”,為示好資本市場而將“顛覆”二字常掛嘴邊的創業者相比,從誕生伊始,紐勱的商業邏輯就更尊重汽車規律,踐行最具商業化落地可行性的技術路線:一切研發都以技術落地為目標進行,且所有系統全部符合可量產的車規級標準。

當然,這需要將科技行業的迅速迭代,與汽車行業的沉穩內斂相結合,紐勱科技COO宋新雨在接受雷鋒網採訪時舉了一個例子:“我們的算法開發、測試,所有東西都在嵌入式平臺上完成,這樣可以兼顧開發速度和實際的產品性能。並且我們擁有一套完整的數據採集、標定、清洗的流程和能力,保證模型高效快速迭代。除此之外,傳感器的設計和選型,也都是按照車規級標準來確定。我們的做法有別於科研的思路,一切為了產品落地來服務。”

此外,這種謙卑務實的姿態,也集中體現在人才構成上。紐勱創始人徐雷和宋新雨之前均效力於特斯拉:徐雷是特斯拉Autopilot團隊第一代核心成員,Tesla Vision深度學習負責人;而宋新雨則是特斯拉供應鏈及產品高級經理,參與了Autopilot1.0和Autopilot2.0的產品化全過程;此外,紐勱技術團隊也主要來自特斯拉,蘋果和英特爾等科技巨頭;產品團隊則來自博世,松下和哈曼等知名汽車產業供應商——不難發現,與特斯拉相似的“人才基因庫”,讓紐勱可以在科技與汽車之間,在速度和穩定之間,覓得一道更適合於當下的黃金中線。

而具體到技術層面,眾所周知,涉及軟硬件,各種傳感器和控制器的自動駕駛,是一套頗為複雜的生態系統,紐勱最擅長上層應用軟件和算法,目前他們選擇前裝車為市場切入口,為客戶提供整套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為了讓自動駕駛的落地方式更為“平滑”,在客戶交付邏輯上,紐勱更注重整體性。要知道,自動駕駛的智能部分其實分為諸多模塊,大部分核心技術分別由各領域軟件公司分別研發,而在如今高度由模塊化搭建的AI市場,無論自動駕駛還是其他AI場景,遴選各領域供應商,迅速拼湊出某個“通用”功能,是大多數解決方案的默認選項,但事實上,由於系統磨合度等問題,這種方式的用戶體驗往往會打折扣,相比之下,擁有完整且統一的自動駕駛系統,會讓其在落地細節上更具一致性——也因如此,紐勱選擇將感知,規劃和控制三大模塊精煉為一套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站在車企角度,整套系統在調試,應用和維護等方面無疑更令他們受用。

當然,統一系統運轉良好的前提,是技術足夠出色。

事實上,仔細剖析紐勱的自動駕駛系統:依賴於深度學習的感知系統,其精度要遠高於傳統方法。以視覺為主的多傳感融合方案,在攝像頭之外,會依據具體駕駛情況使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以及GPS/IMU傳感器,在天氣惡劣和車道混亂等不利駕駛環境下,亦可同時識別行人,車輛和標識等多個目標障礙物。此外,由於多傳感器融合系統不完全依賴高精度地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這對於自動駕駛的“民主化”過程至關重要。而同樣拜深度學習所賜,紐勱自動駕駛系統亦可模擬人類駕駛習慣,判斷障礙物速度和距離,並精確快速地預估其行動方向,為車輛規劃最優行駛路線。另外,系統強大的分層規劃與控制系統,能讓車輛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行駛安全。

總之,基於環境感知,智能規劃和實時控制三者的無縫嵌合,得以讓紐勱自動駕駛系統在提升安全性和適應性同時,維持低成本和高性能,從而充分發揮出紐勱車規級高效落地的競爭優勢,最終真正以率先量產的方式,在自動駕駛的賽道上處於強勢地位。

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最佳姿勢,究竟

因地制宜

事實上,率先完成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早已成為從政府到企業的普遍共識。

在不少人眼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從產業基礎到政策扶持,從技術積澱到人才儲備,多個方向上的合力,都在共同催生自動駕駛市場爆發的火種,尤其在政策扶持上,一系列促進自動駕駛產業化的政策密集發佈,不斷為中國自動駕駛的領跑清除路障。

但在產業化過程中,企業需要悉心留意的是,玩轉自動駕駛,除了必須懂技術,更要“懂中國”——相較於傳統汽車各產業鏈條的格式化,由於深嵌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交通系統,輿論博弈,乃至整個社會協作體系的巨大網絡中,自動駕駛是個“本地屬性”非常強的產業,在諸多細節上都需要量體裁衣,也因如此,從誕生伊始,紐勱就將“落地中國”視為一切發展的邏輯起點。

譬如在商業層面,在判斷產品能否真正委以“商用”重任時,必須結合當下中國汽車行業的整體發展脈絡來看,就像宋新雨所言:“產品在中國落地首先要了解中國的主機廠訴求是什麼,其中包括功能,質量,可靠性等方面,同時性價比也很重要,是否會對主機廠和消費者造成負擔……(比如)大家都知道,激光現在沒有辦法量產化,成本方面也有很大壓力,我們延續特斯拉以攝像頭為主的多傳感器思路。”

再譬如,在交通系統層面,眾所周知,種種社會原因所致,中國城市交通密度高,障礙物多,隨意性大,相比美國更為複雜,也讓自動駕駛的商業化之路稍顯荊棘,需要系統根據中國本土環境針對性細化,於是我們看到,紐勱自動駕駛系統也會在諸多技術細節上“對症下藥”,以順應頗具中國特色的交通環境和駕駛行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近距離的cut in(車輛併入)在中國很普遍,紐勱為此進行了技術優化,讓系統處理近距離車輛併入的體驗感更好。

總之不難發現,在自動駕駛的擁擠賽道,相較於多數體量相近的參賽者,高落地性,可量產和車規級等特點,讓紐勱的商業化之路走得更為順遂,也更為腳踏實地。

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最佳姿勢,究竟

而從現在走向未來,紐勱也給出了自己的時間表:目前,已經實現了一些L4場景,包含人找車、車找人的功能;同時也在做政府SCSTSV的智慧城市項目溝通與技術對接;中期,紐勱將基於L3階段研究,到2020年,為國內自主品牌的量產車型提供自動駕駛軟件解決方案,並通過前裝市場迅速盈利並積累數據,再用數據反饋進行算法升級,逐漸形成大數據生態系統;而在更值得期許的未來,紐勱則致力於構建完整的新型交通模式,開拓共享運營業務,最終成為智慧交通乃至整個智慧城市網絡中更具價值的一環。

而通過紐勱這匹“黑馬”的迅速崛起不難窺見到,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是分庭抗禮還是單打獨鬥,在全球玩家們的合力推動下,不斷腳踩油門的自動駕駛,終於來到大規模量產應用的臨界點。

而我相信,在一眾企業和政府共同指向的2020年,會有更多人覺察到,自動駕駛正在深刻影響擁有百年曆史的汽車產業,自動駕駛,就是未來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