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41,一合理相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文章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用心寫的,不水不抄不忽悠,希望有緣之人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並幫忙轉發一下,弘揚佛法和散播正能量,同時大家也能積累一些功德和福報,何樂而不為呢?

時間真是好快,轉眼間我們的《金剛經》已經分享到第三十分,也就是倒數第三章了,難怪孔子看著大河東去不由得感嘆“逝者如斯夫”呢,這時光真是一去不復返啊,當時開講《金剛經》的時候還是九月金秋時光呢,這轉眼已經是年末了,北方想必已經下過數場大雪了吧?

當時我自己也沒想到能夠堅持著講完,雖然許多時候更像是老郭調侃自己落魄的時候臺下聽相聲的還沒有臺上說相聲的人多一樣,可是畢竟還有一些朋友們堅持著觀看和評論,為了你們我也要把它講完,這僅剩的三章,也希望大家且看且珍惜吧,呵呵。

看到馬上要講完了頗有些感慨,可能也是年紀大了吧,有點囉嗦也有點懷舊,畢竟這19年一來離四十歲就更近了,大家多多見諒吧,呵呵。

老規矩先來破題,這一分的題目很簡單,就三個字——一合相

那什麼是一合相呢?其實我們以前描述一個東西大,總喜歡用山川大海來比喻,比如說重如泰山啊,無邊無際啊等等;而描述一個東西小則喜歡用秋毫或者塵土來形容,這秋毫指的就是秋天鳥獸們初換的絨毛,非常的細小,有個成語就叫“

明察秋毫”,說的就是一個人的視力好,連秋毫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而形容一個地方乾淨則用“一塵不染”來描述。

其實到了近代,隨著科學的高度發展,大家也會知道比泰山高大的東西比比皆是,在宇宙之中地球都像是一粒塵埃一樣;而秋毫和塵埃在顯微鏡下又可以細化到分子,原子,電子,質子,甚至現在還有更小的所謂“夸克”。

所以大家都明白這大和小都是相對而言,其實往上往下都是沒有邊界的,但是在過去大家只能靠肉眼看,因此覺得世界(其實也就是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是由一粒粒的微塵所組成的,這就叫做一合相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凡夫俗子肉眼凡胎這樣認為沒問題,難道佛祖他老人家也會這樣嗎?

問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沒有好好看之前的文章,別忘了佛祖他老人家可是有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麼多眼睛啊,這天上地下過去未來又有什麼事情能夠瞞過他呢?他已經很明確的說過我們所處的“世界”有無窮個,而且大中有小,小中有大,錯綜複雜,無法細說,非要說的話就只能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來形容了。

而在當時許多人不能理解,還以為佛祖是在亂說,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證明佛祖的話是真的,但是就算今天科學的腳步依然跟不上佛祖的眼光,所以還是有人總把佛法冠以迷信,實在是令人嘆息。

《金剛經》41,一合理相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好了,破題結束,原文奉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

佛祖又問須菩提,在所有的善男信女看來,若是把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都像是碎鈔機一樣的徹底碾碎了,然後再反覆壓榨成塵埃,這樣的微塵多不多呢?

須菩提馬上回答,非常多,老師。

佛祖就開示了,這個微塵並不是真的微塵,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微塵也就是大家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小的東西,大家叫它“微塵”了,但是實際上它並不是微塵,裡面仍然有著無限的天地,雖然看上去小,但仍然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所以僅僅只是“名微塵”而已。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然後佛祖又進一步指導眾弟子,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一樣,其實它們同樣也只是個名稱罷了,你肉眼所能看到的所謂“世界”其實也並不是真實的世界,那隻不過是你們的眼界就這麼寬罷了。

而這個世界所謂的一合相也是這樣,看上去是世界由無數的微塵組成,然後合起來叫做一合相,其實真實情況並非如此,而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每個世界又有三千中世界,每個中世界又有三千小世界,而小世界的邊緣也一直在變化,也許某一刻就又變成了中世界乃至大世界。

所謂的世事無常就是這個意思,決不能以我們肉眼凡胎所看到的虛相就當做是真實,而這個道理卻有太多人不懂,或者也只是半信半疑而已,大家都太痴迷於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了,不懂得用天眼,慧眼乃至更高的法眼,佛眼去看世界,而其實只有後者看到的世界才越來越真實,越來越接近本質的面目啊

這一分的內容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畢竟已經到了最後了,佛祖講的內容肯定也是越來越深,但是這也沒關係,重要的是有一個目標,然後我們不斷朝這裡努力就行了,至於能不能真的達到這個目標,呵呵,又何必在意呢?隨緣就好,千萬不可生出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