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兩月:旅客通行效應初顯 產業帶動尚需時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入境事務處最新公佈的出入境人次統計數字(聖誕節及元旦假期)顯示,2018年聖誕長假前的週末(22日、23日),出境香港的旅客總人數達到了133.14萬人。經港珠澳大橋的出境人數達到了9.06萬,通過高鐵西九龍站(早於港珠澳大橋一個月開通)出境的旅客數則是達到了10.96萬人。其中,從港珠澳大橋和高鐵西九龍出境的香港居民數分別為4.12萬人和5.18萬人。

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及口岸的正式使用也同樣為澳門旅遊帶來了“大橋效應”。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在港珠澳大橋帶動下,11月入境旅客同比大增15.3%,達326.6萬人次。取道陸路入境的旅客同比大增47.9%,達231.5萬人次,經港珠澳大橋入境人次為43.7萬。另一方面,經海路入境的旅客則大幅減少33.7%至67.8萬人次。

港珠澳大橋通車兩月:旅客通行效應初顯 產業帶動尚需時間


“大橋效應”明顯,旅客數量激增

世界銀行全球金融、競爭力與創新局高級經濟學家曾智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首先需要實現的即是基礎設施的聯通,因此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對灣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這)至少是基礎設施方面的一個很大的飛躍。”他表示,大橋的通車使得粵港澳城市之間的交流互動便利了許多,同時降低了交流成本,而從長遠來說,如果能實現貨物、資本、技術和人員的交流,大橋的功能就能更加充分地發揮。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與今後深中通道的建成,可以使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陸路交通運輸形成網絡銜接。“因為西岸地區發展空間還非常大,所以整個區域的人流、物流,包括產業配置都會有一個很大的重組和改變。”他表示,“西岸地區將來會承接更多的資金流、人流,形成更多的產業集聚。”

在張建平看來,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對於從服務業、教育、金融、高附加值培訓、研發設計,到高端製造業等諸多產業都會有廣泛積極的影響。“西岸地區潛力特別巨大,會率先受益。”他表示。

旅遊產業已成為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最先感受“大橋效應”的產業,而隨著遊客數量的增長,與之相配套的購物、餐飲等領域也會隨之受益。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由於大橋通車後遊客的激增,香港東湧等地可能在未來會成為新的購物消費中心。“過去沒有大橋的時候,內地遊客比較少會去那裡。”他表示,反過來,去珠海、澳門的旅客增長也可能帶來類似的發展。

依照規劃,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將在未來配備更多的購物與休閒功能。郭萬達也表示,旅遊包括不同的形態,港珠澳大橋自身的幾個節點在未來可加入購物等功能,同時大橋本身也具有觀光的價值。

不過,郭萬達指出,儘管港珠澳大橋本身是一個重大的基礎設施,能夠實現珠江口一小時生活圈、工作圈,促進包括人、貨物、信息等基本的生產、生活要素的流動,但大橋不應被賦予過多的功能性的要求。“要實事求是看,大橋通車本身是一個過程,政策也有一個過程。”他表示,大橋車流的增長、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對粵港澳地區經濟、產業的推動作用是一個過程。

港珠澳大橋通車兩月:旅客通行效應初顯 產業帶動尚需時間


貨運量提升尚需時間 促進更多要素流通

“大橋打通的是交通,產業的發展則是靠企業家。”郭萬達在採訪中表示,大橋完工並通車之後的“大橋經濟”或是“大橋經濟圈”還需要時間去規劃和建設。“這還是得靠要素流動起來之後,去看看有一些什麼樣的市場,能夠帶來哪些產業的發展。”他說。

一個月前,在港珠澳大橋通車“滿月”之際,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曾對外介紹,在通行車輛方面大橋通行車輛以客車為主:客車佔比97.58%,貨車佔比2.42%。其中,穿梭巴士和小客車佔比較大,分別達44.97%和30.54%。

張建平認為,在大橋通車初期,貨運領域尚看不到太大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貨物的生產製造和運輸存在週期。而轉向通過大橋運輸至香港再進一步出口出海,則還有時間上的滯後。“訂單下來以後,它都會按照原來的商業模式進行設計和製造。”他說,“對於大橋這個新的通道的建成和應用,可能還需要過幾個月才能慢慢地顯現出來。”

張建平認為,貨運應該會是未來大橋的主要應用方向,貨物運輸在未來將不太會受限制,成為主流的運輸方式。而在客運方面,旅遊大巴、酒店穿梭巴士、旅遊觀光車、公交車等公共運輸將成為主要的運輸方式。

郭萬達指出,大橋開通初期客流明顯高於貨流的原因可能是珠江西岸物流流向已發生變化,以及珠三角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他看來,港珠澳大橋在十幾年前設計之初希望更多承載貨物運輸功能,將珠江西岸的貨物運送至香港,使後者成為貨運中心。而現在,隨著珠海、中山等地的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西岸的貨物取道香港可能意味著更高的物流成本。同時,隨著珠三角產業的升級轉型,部分加工貿易已經轉移出了珠三角。“包括港口的集裝箱,增長速度其實也開始放緩了。”

此外,郭萬達指出,目前港珠澳大橋的客流以旅客為主,還沒有出現較大數量的通勤人流。“這也涉及到一些標準、法律、保險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沒有馬上去解決,也是要觀察一下大橋(通車後)的情況。”他表示。

港珠澳大橋通車兩月:旅客通行效應初顯 產業帶動尚需時間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港珠澳三地通過陸路連接,這對於包括人才在內的人員往來具有重要意義。不過在他看來,要真正實現灣區內人才的自由流動,港珠澳地區之間人員往來的限制還可以進一步放寬,尤其是對具有較高學歷的人才給予更多的通行便捷。“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對產業有所推動,連成一片。”他說。

“要促進更多的生產要素流動,還有各種制度上更加接軌,逐漸打通包括貿易、投資、人員往來方面的一些制度瓶頸。”曾智華也表示,“不光是有形連接,這些無形的連接在下一步也非常重要。”他認為,只要符合三地市場的需求,並且能夠使港珠澳大橋被充分利用,物流或是人流均可以在未來成為大橋通行的主要內容。

21世紀經濟報道 翟少輝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