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

大家好!十分有幸能和諸位一起學習國學經典!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中的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

《太上感應篇》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

《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意是指,那些勤修善行的家庭,必然有很深厚的福祉,而那些作惡敗德的家庭,則要有很多的禍殃。

所以古人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家族要興盛不衰,離不開道德和善行的薰陶,而我們在立身處世中,要做到趨吉避凶、福運常來,亦需要有很好的道德品行才行,《朱子家訓》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可見,若是德行不好,做任何事非但不能長久,甚至還會惹禍上身。

那我們如何做才能修好德行,止惡揚善、自利利他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太上感應篇》中,均能察其根源。《太上感應篇》作為國學經典著作,亦是道教勸善書之一,全文篇幅很簡短,僅有1274字,但其中關於善惡和因果的道理卻是很詳盡,非常具有醒世意義,甚至被後世譽為“古今第一善書”。

《太上感應篇》能歷經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刊印傳播者眾多,自然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學習之處,如下摘錄有《太上感應篇》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太上感應篇》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

01、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譯文:凡人的禍害福利,原無一定的門路,只在人自作自受。

這裡的“召”,是感召的意思,這兩句話主要在闡述“感興”的道理。人們都有趨福避禍的想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做才能如願,其實,我們所遭到的災禍或福運,都不是平白無故就有的,而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感召而來的。

在改命善書《了凡四訓》中,也有講到“命由我立,福自己求”,命運的定數由我們自己掌握,若想要福運,則要通過行善積德求得。所謂“行善福臨,作惡招禍”,常行善舉的人,福氣自然就來了,而作惡多端的人,災禍也是躲不掉的。

《太上感應篇》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

02、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譯文:人作善必有福報,作惡必有禍報,就像人的影子,跟隨身體一樣,不曾差了些。

這兩句是在闡明善惡報應之事,意在勸誡世眾止惡揚善!正所謂“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一個人是得福報還是禍報,與他在為人處世中,是懷善心亦或存惡念密切相關。

《圍爐夜話》中說:“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古時,真正有擔當的仁人志士,都是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視為行事準則,而今,我們更要繼承這種道德風範。無論是做何事,我們都須謹記:“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太上感應篇》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

03、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譯文:凡要做一事,必先要想一想,合乎道理的就前進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須退避不為。

我們凡要做一事,都應有做人的原則,知道那些事可為,而那些必不可為。遵循五倫八德,順天理、為人坦蕩,這為“是道”,而逆天理,不孝父母、不敬尊師、不義朋友,這是“非道”。對於合乎做人準則的事,要勤於耕耘,而不合乎準則的事,則要退避不為,敬而遠之。

《圍爐夜話》中說:“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其去禽獸不遠矣。”我們立身處世,即便不能聞達於天下,也須求無愧於本心。只有遠避邪徑,坦蕩做人,人生才能活得滋潤,福運常在。

《太上感應篇》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

04、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譯文:凡做善事,要日積月累的去做,這樣才能功德圓滿。我們對待任何事物,如人、動物、植物等,一定要有一顆慈悲的心。

凡是做善事,要懷著真誠心行事,而且要勤要久,這樣方能功德圓滿。《格言聯璧》中說:“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無論是做何事,都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若能勤於為善,自己很快就能有較大的改變,而如果只做了一二件善事,便想著邀福,是很難如願的。

佛家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說,要沒有任何條件的愛護眾生,對待任何事物,都應有一顆慈悲的心。而我們若能處處為他人著想,這便是慈悲的心,在利人的時候,也是在利己,人生方得智慧圓滿。

《太上感應篇》四句勸善箴言,若能熟讀,方能後福無窮,少走彎路

以上就是《太上感應篇》中的四句勸善箴言,時至今日,對於教誨我們立身處世、培福遷善,仍是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若能熟讀,並落實到待人接物中,則能少走彎路,後福無窮,願與君共勉!

不知道您對《太上感應篇》中闡述的四句勸善箴言有何見教?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感悟!若您想繼續學習更多國學經典的話,可以“關注”我!願諸君六時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