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來的聰明,將誤兒終生

在你看來的聰明,將誤兒終生

你家孩子真聰明!這是許多父母經常聽到的讚美之詞。孩子聰明伶俐,父母當然歡喜。

但是另一種“小聰明”卻可能會誤人一生。

比如:為了不去上學,假裝肚子痛;為了要兌換硬幣玩遊戲機,騙家長說要交學雜費;為了應對考試,身上藏小抄;為了逃避懲罰,打破了杯子,說是家裡小狗狗打破的……

這些“小聰明”、小伎倆當沒有被識破時,孩子們會有僥倖的得意感,然後屢試不爽。

許多家長認為這都是小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父母甚至會沾沾自喜,認為這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現,最後還會說出那句萬試萬靈的話:“他還小!”

是啊,他還小,但等他長大就來不及了。

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母子相依為命,母親十分寵愛自己的獨子。

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從鄰居家的雞窩裡偷了一隻溫熱的雞蛋交給母親。母親非但沒有指責,反而誇他聰明,還把雞蛋煮熟給他吃作為獎勵。兒子受到鼓舞,越來越大膽。日復一日,偷盜成癮,長大後,終於犯下死罪被處以極刑。

臨刑前,母親去送兒子,老淚縱橫,母子倆相擁無語。兒子突然湊近母親的耳朵,母親以為兒子要跟她說悄悄話,沒想到,兒子一口咬掉她的半隻耳朵,淚流滿面地說:“我的今天都是你造成的!”

直到此時,這位母親才明白過來,是自己曾經鼓勵孩子耍小聰明,終釀成大錯,毀了孩子一生,但已追悔莫及。

這也正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真實寫照。

《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也是一位“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物。

他本是一個絕頂聰明、極有才華的人,卻不知謙虛,鋒芒畢露,到處耍自己的小聰明。

他身為曹操的主簿,經常溜出去玩。可是又怕曹操有問題要問,於是每當外出時,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寫出答案,按次序寫好,並吩咐侍從,如果丞相有令傳出,就按這個次序一一作答。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一陣風吹來,紙張的次序全亂了。侍從按亂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對題。知道真相後的曹操勃然大怒,心中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楊修不知悔改,還經常在眾人面前賣弄這種小聰明,最終被曹操以惑亂軍心的罪名處死了。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在他第四個兒子出生時,為剛滿月的兒子行洗兒禮。寫過一首著名的自嘲詩《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東坡想到自己一生雖然聰明,卻屢遭磨難,仕途坎坷,心中感到不平,還不如做一個愚鈍粗魯之人,就不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禍患了。這首詩揭示出一種社會現象——太過“聰明”反而容易招致禍患。

當然蘇東坡並不是真的想要自己的孩子愚鈍粗魯沒有出息,而是在經歷了人生的大徹大悟之後,體會到了過尤不及的處事真理。

知乎上有個問題:“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

教育好孩子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糾正孩子不合適宜的“小聰明”行為一定要趁早。

裡面有個高分的贊是這樣寫的:孩子三歲半的時候,有一次在沃爾瑪看到了一個果凍,非常想買,被父母拒絕。

孩子再三哀求都不得,居然悄悄把果凍塞在兜裡帶回了家。

夫婦發現後,也沒有大吵大鬧,而是馬上領著孩子把果凍還了回去。當時是大熱天,他們故意不開車,讓孩子一路走過去,在路上反思自己的過錯。

去到店裡,夫婦讓孩子自己給店家解釋錯誤行為,退還了果凍。回家之後,還讓他罰站了半個小時。

第二天,夫婦還是給孩子買了同樣的果凍,並且告訴他:“你要果凍,就要用錢買。用這種小聰明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這是錯識的,就要受懲罰。知錯能改,父母一樣會愛你。”

孩子做出任何行為都是可能的,重要的是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是非曲折要從小開始學著拿捏,半分含糊都不可以。

如果今天你不“狠心”教育你的孩子,明天社會一定會毫不手軟地幫你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