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来的聪明,将误儿终生

在你看来的聪明,将误儿终生

你家孩子真聪明!这是许多父母经常听到的赞美之词。孩子聪明伶俐,父母当然欢喜。

但是另一种“小聪明”却可能会误人一生。

比如:为了不去上学,假装肚子痛;为了要兑换硬币玩游戏机,骗家长说要交学杂费;为了应对考试,身上藏小抄;为了逃避惩罚,打破了杯子,说是家里小狗狗打破的……

这些“小聪明”、小伎俩当没有被识破时,孩子们会有侥幸的得意感,然后屡试不爽。

许多家长认为这都是小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父母甚至会沾沾自喜,认为这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现,最后还会说出那句万试万灵的话:“他还小!”

是啊,他还小,但等他长大就来不及了。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十分宠爱自己的独子。

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从邻居家的鸡窝里偷了一只温热的鸡蛋交给母亲。母亲非但没有指责,反而夸他聪明,还把鸡蛋煮熟给他吃作为奖励。儿子受到鼓舞,越来越大胆。日复一日,偷盗成瘾,长大后,终于犯下死罪被处以极刑。

临刑前,母亲去送儿子,老泪纵横,母子俩相拥无语。儿子突然凑近母亲的耳朵,母亲以为儿子要跟她说悄悄话,没想到,儿子一口咬掉她的半只耳朵,泪流满面地说:“我的今天都是你造成的!”

直到此时,这位母亲才明白过来,是自己曾经鼓励孩子耍小聪明,终酿成大错,毁了孩子一生,但已追悔莫及。

这也正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也是一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物。

他本是一个绝顶聪明、极有才华的人,却不知谦虚,锋芒毕露,到处耍自己的小聪明。

他身为曹操的主簿,经常溜出去玩。可是又怕曹操有问题要问,于是每当外出时,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写出答案,按次序写好,并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答。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一阵风吹来,纸张的次序全乱了。侍从按乱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对题。知道真相后的曹操勃然大怒,心中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杨修不知悔改,还经常在众人面前卖弄这种小聪明,最终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处死了。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他第四个儿子出生时,为刚满月的儿子行洗儿礼。写过一首著名的自嘲诗《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想到自己一生虽然聪明,却屡遭磨难,仕途坎坷,心中感到不平,还不如做一个愚钝粗鲁之人,就不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祸患了。这首诗揭示出一种社会现象——太过“聪明”反而容易招致祸患。

当然苏东坡并不是真的想要自己的孩子愚钝粗鲁没有出息,而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彻大悟之后,体会到了过尤不及的处事真理。

知乎上有个问题:“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

教育好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纠正孩子不合适宜的“小聪明”行为一定要趁早。

里面有个高分的赞是这样写的:孩子三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在沃尔玛看到了一个果冻,非常想买,被父母拒绝。

孩子再三哀求都不得,居然悄悄把果冻塞在兜里带回了家。

夫妇发现后,也没有大吵大闹,而是马上领着孩子把果冻还了回去。当时是大热天,他们故意不开车,让孩子一路走过去,在路上反思自己的过错。

去到店里,夫妇让孩子自己给店家解释错误行为,退还了果冻。回家之后,还让他罚站了半个小时。

第二天,夫妇还是给孩子买了同样的果冻,并且告诉他:“你要果冻,就要用钱买。用这种小聪明获得你想要的东西,这是错识的,就要受惩罚。知错能改,父母一样会爱你。”

孩子做出任何行为都是可能的,重要的是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是非曲折要从小开始学着拿捏,半分含糊都不可以。

如果今天你不“狠心”教育你的孩子,明天社会一定会毫不手软地帮你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