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廠:一路鮮活的民俗圖景

去毛坦廠已有過幾次,這回是比較靜心的。踏著一塊塊青石板穿梭於老街小巷中,體味著古鎮的滄桑和韻律。

一位不知名姓的老伯邀我和幾位同行去他家裡坐,我們也就客隨主便地參觀了他引以為豪四代居住過的明清老宅。樑柱上已佈滿塵埃,卻藏不住曾幾何時的榮耀和繁華。葫蘆瓢歪歪地呆在大鍋沿的上方,屋子裡散亂地堆放著卯榫結構的箱子和大床。讓我難忘的是一個硬木帶老合頁的譜箱,現如今裡面裝滿了碗筷,看樣子定不是此家放譜的。

來到承古齋,我得遇徐修生老先生,與其攀談,得知他14歲掌握油紙傘製作工藝後,60多年一直傳承著這門技藝。據他介紹,製作“大紅袍”油紙傘,傘骨得選大別山區三到五年以上的老毛竹,竿直節少,韌性強;紙得選用桑樹皮;漆得選用山中柿漆,純天然,無毒無汙染。傳統制傘流程共有選竹、制傘骨、糊紙、制傘頭、繪花等約百道工序之多。至於當地百姓為何熱衷於這種傘,我想大概源於以下幾個原因:“油紙”,諧音“有子”;傘骨為竹,有節節高、竹報平安的吉祥寓意;製作傘時刷的是桐油,據傳有避災驅邪的作用等等。

毛坦廠:一路鮮活的民俗圖景

向省級非遺大紅袍油紙傘傳承人徐修生(右)請教

順著老街往前走,碰見了老朋友民歌手方文廣。樸實憨厚的他,自然談的是大別山民歌,鏗鏘有力的《西路老生調》,溫婉柔情的《手扶欄杆》,還有幾首他自己編創的歌曲,無一不顯示他對於民間音樂的熱愛和鍾情。對於我的民歌蒐集,方文廣是十分支持的,他大方地把自己的歌本給了我,“你看著有用的你隨便用。”

毛坦廠:一路鮮活的民俗圖景

和民歌手方文廣(右)聊大別山民歌

接著來到元亨紀念館。關於元亨我是有一些瞭解的,最近也正在研習《元亨療馬集》。這中國的獸醫先祖喻氏兄弟,一傳是毛坦廠喻家灣人,一傳是霍山喻家畈人,依我看皆有可能,是皖西的就好,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只有大家都動起來,才能將其發揚光大。

塗公祠是我必去的地方。因為我師父李儒瑤的廬劇重大發現——現今關於廬劇最早的記載就出自《塗氏宗譜》。祠堂的旁邊是大別山民俗風情館,一個大官的家廟和一個百姓民俗的集中展示貼在一起,是多麼奇特的構思,讓人一時間文俗通覽,深入淺出。

給我驚喜的是看見了文革大食堂舊址,直觀真實地為大家再現了那段時期的人民思想和生活面貌,可謂勝讀史書數萬卷。

遊歷的時間很短,遊歷的心情很多。民俗的人,民俗的事,民俗的圖景,在毛坦廠可以找到,在毛坦廠還有厚厚的一沓。( 文/管亞偉 圖/張宏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