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新東方在線通過港交所聆訊;藥明康德衝刺港股已成功

俞敏洪的新東方在線通過港交所聆訊;藥明康德衝刺港股已成功

新股消息

藥明康德通過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訊

港交所已通過對藥明康德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並於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請聆訊,相關資料於11月19日在港交所網站上進行披露。

聆訊後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公司向全球3380名客戶提供CRO及CMO/CDMO服務,主要客戶包括全球前20的製藥公司。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6個月內,增加811名新客戶。2015、2016、2017年度及2018年1-6月,客戶產生的收益分別為45.64億、56.72億、73.20億及40.80億元人民幣。

傳iPhone屏幕供應商伯恩光學因市況推遲香港IPO

有消息稱,由於市場崩潰,蘋果iPhone屏幕供應商伯恩光學(Biel Crystal)公司延遲赴港IPO計劃。

2017年底有消息稱,該公司正籌備於香港IPO,預計籌募資金15億美元,最快於2018年上半年上市。

但今年1月底,伯恩光學宣佈將延遲至Q3上市,原因主要是在交易渠道建設中,大量技術和生物技術公司爭先恐後投入資本。

伯恩光學成立於1986年,為港資私人企業,原為富士光學有限公司及伯恩光學有限公司,2010年,正式整合為伯恩光學有限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玻璃面板生產商,全球市佔額超過60%,深圳和惠州兩大生產基地的年總產值超過300億元。

新東方在線過港交所聆訊 擬募資2-3億美元

近日,新東方在線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新東方在線”)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

今年7月17日,港交所首次披露了新東方在線的招股書,擬赴港上市,此次通過聆訊距離上次遞表剛好4個月。本次發行由花旗、摩根士丹利和中金證券(香港)聯席保薦。

新東方在線成立於2005年,註冊於開曼群島,其控股股東為在紐交所上市的新東方集團(EDU.US)持股66.72%,為其第一大股東;騰訊(00700)的附屬公司意像架構持股12.06%,為其第二大股東。

新東方在線圈定的市場範圍是“中國在線課外輔導和備考”,主要向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供三個核心分部的在線教育課程,包括大學教育、K-12教育及學前教育,其中K-12是其未來發展的熱點。公司在招股書中披露,其2016年和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34億和4.46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分別為8.8%和14.7%。

新股解讀

遭兩沽空機構前後狙擊停牌超4年,旭光高新材料重組再度申請上市

2018年11月14日,旭光高新材料通過重組重新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又再一次回到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與此同時,旭光高新材料2014年被多家沽空機構連續狙擊而停牌至今的慘案,也再度被翻出來。

據瞭解,被沽空機構指財務造假,旭光高新材料也因此停牌數年,甚至一度被港交所下達最後通牒並列入除牌程序第三階段。直到2018年,採取若干程序符合復牌條件後,旭光高新材料才迎來了轉機。

10天內慘遭兩家沽空機構狙擊

旭光高新材料是一家新材料生產商,位於四川成都。公司從事天然芒硝的開採、加工及製造,以及聚苯硫醚(PPS)的生產開發及銷售。這家公司於2009年6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2011年改名為旭光高新材料。

據瞭解,旭光高新材料自2009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就一直充滿了爭議,只是所有的“流言蜚語”都沒有對公司的沒造成過大的衝擊,也沒有引發市場的過多關注。而且單看旭光高新材料的業績,不能不說不好。

俞敏洪的新東方在線通過港交所聆訊;藥明康德衝刺港股已成功

直到2014年的3月25日,著名美資沽空機構Glaucus Research Group(下文簡稱“Glaucus”)登場,才讓旭光高新材料栽了跟頭。

2014年的3月25日晚,沽空機構Glaucus 向市場拋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從多個層面對旭光高新材料的數據加以質疑,直指旭光高新材料銷售數據有誇大之嫌,並給予“強烈沽售”評級,目標價為0。

2014年的3月26日,旭光高新材料在10時52分後突然出現拋壓,股價走勢幾乎就是直線下跌。4分鐘之後,早有準備的旭光高新材料宣佈臨時停牌,停牌前報1.25港元,跌幅為7.4%。

據旭光高新材料的企業組織構架圖披露,旗下全資子公司包括四川省川眉芒硝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川眉芒硝)、四川川眉特種芒硝有限公司(四川特種芒硝)、四川得陽化學有限公司(四川得陽化學)、四川得陽特種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得陽新材料)。而這四家公司,正是Glaucus的主要質疑對象。

旭光高新材料主要通過四川得陽化學和四川得陽新材料進行PPS產品銷售。當時,Glaucus在的報告中首先瞄準了旭光旗下PPS產品的銷售情況。報告稱,旭光高新材料公告顯示,其從事PPS業務的子公司得陽化學2011年財年銷售PPS營業額為25.4億元(人民幣,下同),但內地工商文件顯示陽化學2011財年的營收為1.89億元,因此“實際銷售額較旭光公佈的低90%”。

Glaucus還從稅收方面推斷旭光高新材料涉嫌在PPS產品銷售上造假。Glaucus稱,德陽市地方稅務局網站曾公開2011年企業納稅排行榜,其中排名16的一家上市公司納稅僅8900萬元,四川得陽新材料排名74位。因此,排名比上述公司靠後58位的得陽新材料,納稅金額也應少於8900萬元。但若按照公告顯示,四川得陽新材料2011年銷售14.15億元、稅前利潤9.15億元,應納稅3.78億元,與所公佈的榜單矛盾。

同時,旭光高新材料的芒硝產品業務也受到Glaucus的質疑。Glaucus指出,2010年旭光旗下僅有兩家銷售無水芒硝產品的子公司:四川川眉芒硝和四川特種芒硝,其公佈的2010年營收和利潤共20億元和11億元,但工商檔案副本卻顯示,兩家公司當年營收僅1.51億元且沒有盈利,與旭光高新材料所公佈的數據相差甚大。

Glaucus還通過旭光的客戶的賬目,指出該公司芒硝產品的銷售存在疑點。據旭光的資料顯示,其最大客戶成都景逸,分別在2009及2010年自旭光購入3.39億元及4.43億元產品。可是在內地工商管理總局的資料顯示,成都景逸的銷售成本分別為3700萬元及3500萬元,較旭光的數據低90%。

此外,Glaucus還從行業角度質疑了旭光高新材料虛報藥用芒硝銷量。旭光高新材料稱其藥用芒硝年銷售量高達30萬噸,但Glaucus援引了一份行業數據進行對比,並稱中國對藥用芒硝需求量全年至多5萬噸。

就在3月26日停牌那天下午,旭光高新材料主席張志剛就迅速舉行了電話會議上,強調稱沽空報告內容與事實不符,集團會保留追究權利,更會在適當的時間作出回購,且有信心股份能復牌。

副總裁戴群波還指指集團會盡快在一兩天內在港交所發出公告逐點反駁報告內容,並將如期公佈2013年業績,希望投資者耐心等待。但是,到了3月28日,旭光高新材料就“打臉”地公告稱因審計師需要更多時間完成審計集團2013年賬目,原定於當天發佈的2013年業績將延遲公佈。

然而就在旭光深陷沽空泥潭,官方澄清公告遲遲未發的時候,2014年4月1日,又一家沽空機構Emerson Analytics Co.,Ltd.也跳出來發佈沽空報告,也指控旭光涉嫌誇大生產量,甚至預言旭光將最終遭遇“除牌”,相關報告同為四十三頁。

2014年4月4日,旭光高新材料終於發佈一份長達22頁的公告,以反駁Glaucus的指控。旭光高新材料還在該公告中表示正準備第二份公告以反駁或澄清Emerson的指控及評論。旭光高新材料會繼續停牌,直至發出第二份澄清通告和去年全年業績。

此後,圍繞旭光高新材料的風波依舊不斷,更有報道指公司資不抵債,大股東賣方套現離場等,旭光高新材料也從2014年3月25日起停牌多年,甚至一度被港交所下達最後通牒並列入除牌程序第三階段。

直到2018年,在風雨中飄搖多年的旭光高新材料才迎來了轉機。

重組上市,變更主營業務

2018年11月14日,旭光高新材料通過重組重新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旭光高新材料表示,集團原本主要從事加工及銷售普通芒硝、特種芒硝及藥用芒硝以及製造及銷售PPS(聚苯硫醚)產品。但是投資者無意繼續經營本集團現有業務,集團收到了重組建議。

在完成建議重組及根據債權人計劃的條款向計劃公司轉讓本集團的資產及債務後(包括由Glaucus Research Group及Emerson Analytics Co.,Ltd.所發出的報告內提及指控的所有計劃附屬公司),沽空機構的指控將與旭光高新材料不相關。

建議重組完成後,主要從事在新加坡製造及銷售多種標準及定製環保預製混凝土牆板系統及銷售相關配件的目標集團的業務將成為旭光高新材料將成為集團的主營業務。

目標集團的全部已發行股本分別由Widjaja先生、Lim女士及Limarto女士擁有33.3%、33.3%及33.3%。目標集團為旭光高新材料的全資附屬公司。

緊隨復牌後,Widjaja先生、Lim女士、Limarto女士、Amazana Investments、AmazanaEquity及Amazana Ventures(作為一組)及彼等各自(按個別基準)將成為控股股東。

屆時,旭光高新材料將涅磐重生,改頭換面。不過,目標集團並不算優質資產。據瞭解,目標集團在新加坡製造及銷售多種標準及定製環保預製混凝土牆板系統及銷售相關配件,總部設於新加坡,而生產廠房則設於馬來西亞新山。馬來西亞新山的生產廠房設有3條自動化生產線及3個手工製作場,連同新加坡的總部,目標集團擁有137名員工及工人。整體規模較小。

目標集團的業績也並不亮眼,出現下滑的趨勢。據旭光高新材料上市材料披露,截至2015年-2017年,目標集團實現收入2400萬坡元、2480萬坡元、1960萬坡元;純利為700萬坡元、680萬坡元、230萬坡元。經調整溢利約700萬坡元、810萬坡元、430萬坡元。

同時,目標集團的總收入有約90%來自新加坡,而高度依賴新加坡市場並不是一件好事,畢竟一國之預製混凝土牆板的市場是隨該國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若是新加坡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對目標集團的影響可想而知。而且由於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建築工人數目有限且成本較高,因此當地的建造及建築材料業高度倚賴熟練、半熟練及非熟練外籍勞動力。目前目標集團約77.9%的勞工為外籍勞工。受到各國關於企業僱傭外籍勞工政策的影響,目標集團很可能無法在未來繼續聘用外籍勞工滿足生產所需,最終導致公司業績的下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旭光高新材料在2017年9月30日的第一次上市申請就失敗了。旭光此次究竟能否把握住機會,再度重生,仍是個未知數。

新股前瞻

嘉宏教育赴港IPO,手握稀缺的“本科”牌照

前幾日,紅黃藍(RYB.US)因政策消息暴跌52.97%,“吃瓜”群眾們紛紛圍觀看戲,

當朋友圈又興起了關於“資本是否應該介入教育”的大討論時,來自浙江的嘉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宏教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在校生人數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嘉宏教育為浙江省規模最大的民辦大專教育機構,以及第四大民辦正規高等教育機構。

嘉宏教育2017年全年的營業收入為1.72億元,2018年上半年為0.98億元,2017年的盈利為1.9億,2018年上半年的盈利為1.1億。營收比盈利低的原因並沒有把信息商務學院(合營企業)並表,而只將合營公司歸屬於嘉宏教育的損益計入“應占合營企業溢利/虧損”這一項。

嘉宏教育旗下共有3所學校,共有在校生約3.2萬人,其透過結構性合約控制並經營兩所學校,即長征學院和精益中學,此外,嘉宏教育運營著一所合營學校,即信息商務學院,該校由嘉宏控股集團持有其65%出資人權益。具體的股權結構如下:

由於嘉宏教育旗下的三所學校類型(高中、專科和本科)都不相同,一般說來,本科教育的護城河最高,因為本科的牌照最稀缺,專科教育次之,K12進入門檻最低。

此外,教育同房地產一樣,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區域競爭的市場,因此學校的區位就顯得很重要,位於發達城市的學校同位於偏遠地區的學校的差距非常大。因此對嘉宏教育旗下的三個學校的區位要重點關注。

下面開始分析這三所學校。

精益中學是一所民辦高中,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學校擁有共1040名學生和48名教師,師生比為1:22。精益中學的收入和利潤在總營收的比例很小,因此不做重點討論。

長征學院是一所職業教育機構,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提供正規的大專教育。該校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浙江委員會與嘉宏控股集團共同舉辦。長征學院現有九大院系,開設約33個專業,涵蓋七大重點學科。

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長征學院共有10832名在校生和399名教師,師生比約為1:27。

按招生數量來衡量,浙江省民辦專科院校的市場集中度比較高,前五大民辦專科院校的市場集中度為59.4%,長征學院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16.3%。

長征學院的收入近三年小幅增長,2017年營收收入達1.58億,2017毛利率高達61.3%,居三所學校之首。

長征學院的生源輻射範圍主要是浙江及周邊省份,這片區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製造業和服務業都比較發達,經濟增速較快,對專科教育的需求一直比較旺盛。專科教育行業有進入壁壘,因為基礎設施和教師上的限制學校的內生性擴張速度不快,因此總體上很難出現競爭導致毛利率大幅下跌的情形。

信息商務學院是一所獨立學院,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提供本科教育和專科教育,按招生數量來衡量,浙江省民辦高等教育的市場集中度比較高,前十大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份額為47%,信息商務學院排名第七,市場份額為4.4%。

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信息商務學院註冊學生的人數超過2萬人,半年學費和住宿費總和達1.48億,毛利率為55.2%。

信息商學院主要提供本科教育,而本科的牌照十分稀缺,這也構成了信息商務學院的護城河。信息商務學院所處的行業大環境可以從需求端和供給端兩方面來分析。

從需求端來看,據權威諮詢機構報道,河南省18歲至21歲的入學率從2013年的30.1%增加到2017年的41.8%,預計2022年將達到55.7%。再加上河南省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可以預見,未來河南省區域內對高度教育的需求能保持穩定增長。

從供給端來看,河南省高等教育資源缺乏,公立高等院校的數量與河南省龐大的人口基數不相稱,而專科院校要想升為本科院校有軟硬件條件的硬性約束,

因此民辦本科院校的供給只會緩慢增加。

民營高等院校在定價上有一定的自主權,因此,信息商務學院的毛利率未來有望保持穩定甚至小幅增長。招生人數由於土地和空間限制,增長空間不大,但總體上收入和利潤有望保持穩定增長。

綜上,嘉宏教育的兩個高等學校總體質量可圈可點,不過很難指望這兩所學校內生性快速增長,未來教育公司的看點在於運營能力和併購能力,運營能力決定公司是否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而併購能力則決定市值的成長空間。港股上市的不少教育公司用IPO募集來的錢大量併購,極大地推動了營收和市值的增長。看來嘉宏教育的管理層也有這個“野心”,至於未來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