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新东方在线通过港交所聆讯;药明康德冲刺港股已成功

俞敏洪的新东方在线通过港交所聆讯;药明康德冲刺港股已成功

新股消息

药明康德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

港交所已通过对药明康德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并于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聆讯,相关资料于11月19日在港交所网站上进行披露。

聆讯后披露的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公司向全球3380名客户提供CRO及CMO/CDMO服务,主要客户包括全球前20的制药公司。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增加811名新客户。2015、2016、2017年度及2018年1-6月,客户产生的收益分别为45.64亿、56.72亿、73.20亿及40.80亿元人民币。

传iPhone屏幕供应商伯恩光学因市况推迟香港IPO

有消息称,由于市场崩溃,苹果iPhone屏幕供应商伯恩光学(Biel Crystal)公司延迟赴港IPO计划。

2017年底有消息称,该公司正筹备于香港IPO,预计筹募资金15亿美元,最快于2018年上半年上市。

但今年1月底,伯恩光学宣布将延迟至Q3上市,原因主要是在交易渠道建设中,大量技术和生物技术公司争先恐后投入资本。

伯恩光学成立于1986年,为港资私人企业,原为富士光学有限公司及伯恩光学有限公司,2010年,正式整合为伯恩光学有限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玻璃面板生产商,全球市占额超过60%,深圳和惠州两大生产基地的年总产值超过300亿元。

新东方在线过港交所聆讯 拟募资2-3亿美元

近日,新东方在线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东方在线”)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

今年7月17日,港交所首次披露了新东方在线的招股书,拟赴港上市,此次通过聆讯距离上次递表刚好4个月。本次发行由花旗、摩根士丹利和中金证券(香港)联席保荐。

新东方在线成立于2005年,注册于开曼群岛,其控股股东为在纽交所上市的新东方集团(EDU.US)持股66.72%,为其第一大股东;腾讯(00700)的附属公司意像架构持股12.06%,为其第二大股东。

新东方在线圈定的市场范围是“中国在线课外辅导和备考”,主要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供三个核心分部的在线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教育、K-12教育及学前教育,其中K-12是其未来发展的热点。公司在招股书中披露,其2016年和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4亿和4.46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分别为8.8%和14.7%。

新股解读

遭两沽空机构前后狙击停牌超4年,旭光高新材料重组再度申请上市

2018年11月14日,旭光高新材料通过重组重新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又再一次回到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与此同时,旭光高新材料2014年被多家沽空机构连续狙击而停牌至今的惨案,也再度被翻出来。

据了解,被沽空机构指财务造假,旭光高新材料也因此停牌数年,甚至一度被港交所下达最后通牒并列入除牌程序第三阶段。直到2018年,采取若干程序符合复牌条件后,旭光高新材料才迎来了转机。

10天内惨遭两家沽空机构狙击

旭光高新材料是一家新材料生产商,位于四川成都。公司从事天然芒硝的开采、加工及制造,以及聚苯硫醚(PPS)的生产开发及销售。这家公司于2009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1年改名为旭光高新材料。

据了解,旭光高新材料自2009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就一直充满了争议,只是所有的“流言蜚语”都没有对公司的没造成过大的冲击,也没有引发市场的过多关注。而且单看旭光高新材料的业绩,不能不说不好。

俞敏洪的新东方在线通过港交所聆讯;药明康德冲刺港股已成功

直到2014年的3月25日,著名美资沽空机构Glaucus Research Group(下文简称“Glaucus”)登场,才让旭光高新材料栽了跟头。

2014年的3月25日晚,沽空机构Glaucus 向市场抛出了一份研究报告,从多个层面对旭光高新材料的数据加以质疑,直指旭光高新材料销售数据有夸大之嫌,并给予“强烈沽售”评级,目标价为0。

2014年的3月26日,旭光高新材料在10时52分后突然出现抛压,股价走势几乎就是直线下跌。4分钟之后,早有准备的旭光高新材料宣布临时停牌,停牌前报1.25港元,跌幅为7.4%。

据旭光高新材料的企业组织构架图披露,旗下全资子公司包括四川省川眉芒硝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川眉芒硝)、四川川眉特种芒硝有限公司(四川特种芒硝)、四川得阳化学有限公司(四川得阳化学)、四川得阳特种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得阳新材料)。而这四家公司,正是Glaucus的主要质疑对象。

旭光高新材料主要通过四川得阳化学和四川得阳新材料进行PPS产品销售。当时,Glaucus在的报告中首先瞄准了旭光旗下PPS产品的销售情况。报告称,旭光高新材料公告显示,其从事PPS业务的子公司得阳化学2011年财年销售PPS营业额为25.4亿元(人民币,下同),但内地工商文件显示阳化学2011财年的营收为1.89亿元,因此“实际销售额较旭光公布的低90%”。

Glaucus还从税收方面推断旭光高新材料涉嫌在PPS产品销售上造假。Glaucus称,德阳市地方税务局网站曾公开2011年企业纳税排行榜,其中排名16的一家上市公司纳税仅8900万元,四川得阳新材料排名74位。因此,排名比上述公司靠后58位的得阳新材料,纳税金额也应少于8900万元。但若按照公告显示,四川得阳新材料2011年销售14.15亿元、税前利润9.15亿元,应纳税3.78亿元,与所公布的榜单矛盾。

同时,旭光高新材料的芒硝产品业务也受到Glaucus的质疑。Glaucus指出,2010年旭光旗下仅有两家销售无水芒硝产品的子公司:四川川眉芒硝和四川特种芒硝,其公布的2010年营收和利润共20亿元和11亿元,但工商档案副本却显示,两家公司当年营收仅1.51亿元且没有盈利,与旭光高新材料所公布的数据相差甚大。

Glaucus还通过旭光的客户的账目,指出该公司芒硝产品的销售存在疑点。据旭光的资料显示,其最大客户成都景逸,分别在2009及2010年自旭光购入3.39亿元及4.43亿元产品。可是在内地工商管理总局的资料显示,成都景逸的销售成本分别为3700万元及3500万元,较旭光的数据低90%。

此外,Glaucus还从行业角度质疑了旭光高新材料虚报药用芒硝销量。旭光高新材料称其药用芒硝年销售量高达30万吨,但Glaucus援引了一份行业数据进行对比,并称中国对药用芒硝需求量全年至多5万吨。

就在3月26日停牌那天下午,旭光高新材料主席张志刚就迅速举行了电话会议上,强调称沽空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集团会保留追究权利,更会在适当的时间作出回购,且有信心股份能复牌。

副总裁戴群波还指指集团会尽快在一两天内在港交所发出公告逐点反驳报告内容,并将如期公布2013年业绩,希望投资者耐心等待。但是,到了3月28日,旭光高新材料就“打脸”地公告称因审计师需要更多时间完成审计集团2013年账目,原定于当天发布的2013年业绩将延迟公布。

然而就在旭光深陷沽空泥潭,官方澄清公告迟迟未发的时候,2014年4月1日,又一家沽空机构Emerson Analytics Co.,Ltd.也跳出来发布沽空报告,也指控旭光涉嫌夸大生产量,甚至预言旭光将最终遭遇“除牌”,相关报告同为四十三页。

2014年4月4日,旭光高新材料终于发布一份长达22页的公告,以反驳Glaucus的指控。旭光高新材料还在该公告中表示正准备第二份公告以反驳或澄清Emerson的指控及评论。旭光高新材料会继续停牌,直至发出第二份澄清通告和去年全年业绩。

此后,围绕旭光高新材料的风波依旧不断,更有报道指公司资不抵债,大股东卖方套现离场等,旭光高新材料也从2014年3月25日起停牌多年,甚至一度被港交所下达最后通牒并列入除牌程序第三阶段。

直到2018年,在风雨中飘摇多年的旭光高新材料才迎来了转机。

重组上市,变更主营业务

2018年11月14日,旭光高新材料通过重组重新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旭光高新材料表示,集团原本主要从事加工及销售普通芒硝、特种芒硝及药用芒硝以及制造及销售PPS(聚苯硫醚)产品。但是投资者无意继续经营本集团现有业务,集团收到了重组建议。

在完成建议重组及根据债权人计划的条款向计划公司转让本集团的资产及债务后(包括由Glaucus Research Group及Emerson Analytics Co.,Ltd.所发出的报告内提及指控的所有计划附属公司),沽空机构的指控将与旭光高新材料不相关。

建议重组完成后,主要从事在新加坡制造及销售多种标准及定制环保预制混凝土墙板系统及销售相关配件的目标集团的业务将成为旭光高新材料将成为集团的主营业务。

目标集团的全部已发行股本分别由Widjaja先生、Lim女士及Limarto女士拥有33.3%、33.3%及33.3%。目标集团为旭光高新材料的全资附属公司。

紧随复牌后,Widjaja先生、Lim女士、Limarto女士、Amazana Investments、AmazanaEquity及Amazana Ventures(作为一组)及彼等各自(按个别基准)将成为控股股东。

届时,旭光高新材料将涅磐重生,改头换面。不过,目标集团并不算优质资产。据了解,目标集团在新加坡制造及销售多种标准及定制环保预制混凝土墙板系统及销售相关配件,总部设于新加坡,而生产厂房则设于马来西亚新山。马来西亚新山的生产厂房设有3条自动化生产线及3个手工制作场,连同新加坡的总部,目标集团拥有137名员工及工人。整体规模较小。

目标集团的业绩也并不亮眼,出现下滑的趋势。据旭光高新材料上市材料披露,截至2015年-2017年,目标集团实现收入2400万坡元、2480万坡元、1960万坡元;纯利为700万坡元、680万坡元、230万坡元。经调整溢利约700万坡元、810万坡元、430万坡元。

同时,目标集团的总收入有约90%来自新加坡,而高度依赖新加坡市场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一国之预制混凝土墙板的市场是随该国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若是新加坡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对目标集团的影响可想而知。而且由于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建筑工人数目有限且成本较高,因此当地的建造及建筑材料业高度倚赖熟练、半熟练及非熟练外籍劳动力。目前目标集团约77.9%的劳工为外籍劳工。受到各国关于企业雇佣外籍劳工政策的影响,目标集团很可能无法在未来继续聘用外籍劳工满足生产所需,最终导致公司业绩的下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旭光高新材料在2017年9月30日的第一次上市申请就失败了。旭光此次究竟能否把握住机会,再度重生,仍是个未知数。

新股前瞻

嘉宏教育赴港IPO,手握稀缺的“本科”牌照

前几日,红黄蓝(RYB.US)因政策消息暴跌52.97%,“吃瓜”群众们纷纷围观看戏,

当朋友圈又兴起了关于“资本是否应该介入教育”的大讨论时,来自浙江的嘉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嘉宏教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在校生人数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嘉宏教育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大专教育机构,以及第四大民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

嘉宏教育2017年全年的营业收入为1.72亿元,2018年上半年为0.98亿元,2017年的盈利为1.9亿,2018年上半年的盈利为1.1亿。营收比盈利低的原因并没有把信息商务学院(合营企业)并表,而只将合营公司归属于嘉宏教育的损益计入“应占合营企业溢利/亏损”这一项。

嘉宏教育旗下共有3所学校,共有在校生约3.2万人,其透过结构性合约控制并经营两所学校,即长征学院和精益中学,此外,嘉宏教育运营着一所合营学校,即信息商务学院,该校由嘉宏控股集团持有其65%出资人权益。具体的股权结构如下:

由于嘉宏教育旗下的三所学校类型(高中、专科和本科)都不相同,一般说来,本科教育的护城河最高,因为本科的牌照最稀缺,专科教育次之,K12进入门槛最低。

此外,教育同房地产一样,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区域竞争的市场,因此学校的区位就显得很重要,位于发达城市的学校同位于偏远地区的学校的差距非常大。因此对嘉宏教育旗下的三个学校的区位要重点关注。

下面开始分析这三所学校。

精益中学是一所民办高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学校拥有共1040名学生和48名教师,师生比为1:22。精益中学的收入和利润在总营收的比例很小,因此不做重点讨论。

长征学院是一所职业教育机构,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提供正规的大专教育。该校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委员会与嘉宏控股集团共同举办。长征学院现有九大院系,开设约33个专业,涵盖七大重点学科。

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长征学院共有10832名在校生和399名教师,师生比约为1:27。

按招生数量来衡量,浙江省民办专科院校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前五大民办专科院校的市场集中度为59.4%,长征学院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6.3%。

长征学院的收入近三年小幅增长,2017年营收收入达1.58亿,2017毛利率高达61.3%,居三所学校之首。

长征学院的生源辐射范围主要是浙江及周边省份,这片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比较发达,经济增速较快,对专科教育的需求一直比较旺盛。专科教育行业有进入壁垒,因为基础设施和教师上的限制学校的内生性扩张速度不快,因此总体上很难出现竞争导致毛利率大幅下跌的情形。

信息商务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提供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按招生数量来衡量,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前十大市场参与者的市场份额为47%,信息商务学院排名第七,市场份额为4.4%。

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信息商务学院注册学生的人数超过2万人,半年学费和住宿费总和达1.48亿,毛利率为55.2%。

信息商学院主要提供本科教育,而本科的牌照十分稀缺,这也构成了信息商务学院的护城河。信息商务学院所处的行业大环境可以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来分析。

从需求端来看,据权威咨询机构报道,河南省18岁至21岁的入学率从2013年的30.1%增加到2017年的41.8%,预计2022年将达到55.7%。再加上河南省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可以预见,未来河南省区域内对高度教育的需求能保持稳定增长。

从供给端来看,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公立高等院校的数量与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不相称,而专科院校要想升为本科院校有软硬件条件的硬性约束,

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供给只会缓慢增加。

民营高等院校在定价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信息商务学院的毛利率未来有望保持稳定甚至小幅增长。招生人数由于土地和空间限制,增长空间不大,但总体上收入和利润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综上,嘉宏教育的两个高等学校总体质量可圈可点,不过很难指望这两所学校内生性快速增长,未来教育公司的看点在于运营能力和并购能力,运营能力决定公司是否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而并购能力则决定市值的成长空间。港股上市的不少教育公司用IPO募集来的钱大量并购,极大地推动了营收和市值的增长。看来嘉宏教育的管理层也有这个“野心”,至于未来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