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侯京京:连自己都做不了,谈什么与世界相处

01

十几天前,浙大博士侯京京跳江了,在微信朋友圈里留下这样的内容:

"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

浙大博士侯京京:连自己都做不了,谈什么与世界相处

为什么留学生、博士生的抑郁、自杀事件层出不穷?

他们很多都是大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前途一片光明,却选择了逃避和离开这个世界。

很多人在叹息侯京京的"不懂与世界相处",我却为他说的"做自己好难"而难过。

做自己难,这才是生命的脆弱之源。当一个人感觉身不由己,是内心力量瓦解的前奏。

孩子若没有机会与自己好好相处,考上名校又如何?读了博士又如何?

做不了自己,所有的羡慕和期望都会变成压力,所有的压力都会变成巨大的痛苦,让自己生无可恋。

人生最难的第一道坎其实是自己。如果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又谈何与世界相处?

浙大博士侯京京:连自己都做不了,谈什么与世界相处

02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去审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让他符合我们的期望,还是先学会做好自己?

从心理层面看,亲子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它是大人跟"另一个自己"相处的一种模式。

孩子被动地成了我们的"另一个自己",替我们成长,延续我们的梦想,代替我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于是,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把情绪和孩子的表现绑定在一起,孩子听话了,学习进步了,就感到心情愉悦;孩子表现不如意了,成绩差了,心情一片灰暗。

一个孩子,是很难担负起两代人的成长任务的,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首先,让孩子丧失自我。

如果从小就被赋予承担父母期望的使命,没有做自己的意识和机会,长此以往,他便无法做好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其次,这会让孩子在不堪重负之下,选择逃避现实或拒绝人生。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在这样的潜意识下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唯目标、唯成绩论,忽略孩子的心灵成长。

而心灵一旦失去了力量,遇到挫折时就会特别脆弱,不堪一击。

浙大博士侯京京:连自己都做不了,谈什么与世界相处

03

想想电影《活着》中的主人公,在那种多灾多难的岁月中依然可以顽强而坚韧地活着,这种力量从哪里来?

为什么过去生活条件那么艰苦,大家都在努力地活着,自杀的人却很少。现在的人生活条件优越了,自杀的现象反而层出不穷,甚至越来越年轻化?

原因固然多种,有一个因素却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

从前,我们一个家长教育多个孩子,大人没有花那么多的心思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的大部分成长是在孩子间的相互教育中完成的。

这其实是一种自然教育或者说是自我塑造,他们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动力。

为自己负责,才能更好地保存了人类本能的生存意识和坚韧的生命意志。

这就是内心的力量,让我们遇到生命中的坎时会咬牙坚持,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支撑自己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现在我们多个家长教育一个孩子,在他童年塑造人格的过程中,过多的干扰和干涉,把他的成长规律打

乱了,让他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也就丢失了那种坚韧的生命意志。

试想,一个连自已都做不了的人,内心又怎么会有力量去对抗那些挫折?

他的生命意志随时都可能停止,他的生存动力那么脆弱,又怎么可能为他人而活着?

因此,我们在期望孩子成才之前,请给他自我教育和自我思考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失去必要的自我探索机会,人格塑造就无法很好地完成。

如果小时候总是被安排、保护或代劳,没有机会做自己,长大后就会迷失方向,很难成为真正的自己,只会变成执行他人意志和指令的工具。

这样活得当然会很累,当然没有动力。

浙大博士侯京京:连自己都做不了,谈什么与世界相处

04

人类的生命意志本就来自于心灵的力量,也正是靠这种力量我们才能走出困境,创造奇迹的。

纵观从婴儿到成人的生长历程,就会发现,这种力量源于婴儿内心追求自由的原始策动力。

为了自由,他们努力吸收周围的一切来构建自己,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挑战和成长,力争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可是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我们本能的"人为之爱"却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他的独立,让他成不了自己。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过不同阶段和不同途径的自我探索、思考、适应环境、挑战自我、战胜困难,才能形成自己的完成人格,从经历的一切中吸取营养,内化成自己的心灵力量。

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做好自己的人内心才有无穷的动力去拥抱更大的世界。

王家卫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处理好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