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进人冬季,水温逐渐下降,当低10℃以下时,大多鱼类就开始停食,进入冬眠状态。许多渔民朋友认为此时鱼类停食了,就可以不闻不问,这样势必导致鱼类严重“掉膘”,乃至冻死饿死,一年的辛苦可能会付之东流。所以冬季养鱼也要严格管理,防止鱼类冬季“掉膘”或死伤。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一、选择适宜的越冬鱼塘

鱼塘进入越冬期,宜选择避风向阳、水源稳定、水质较好的地方建越冬池,其大小可根据放养品种、放养数量、加温方式及管理水平而定,旧水泥池在使用前用清水洗干净后,每立方米水体用20 g漂白粉消毒。新池可将鱼塘水深控制在1.5 m左右,每667 m2用75 kg生石灰对水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二、搞好鱼种的合理放养

为防止鱼类冬季掉膘,在鱼种放养进池前,要做好鱼体检查,杜绝病鱼。在鱼类停食前要严格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对发生的各种病症或不明显的轻微病害,都要对症用药彻底治愈,以免鱼在越冬期间因病害而死亡。

同时,注意合理放养。越冬当水温降至16℃时,应选择体格健壮的亲鱼和鱼种进行放养,亲鱼个体重150 g以上,雌雄比例为3:1,鱼种体长3~5 cm。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养150~200 g的亲鱼30~50尾;3-5 cm长的鱼种300~500尾,在有微流水的条件下,放养量可适当增加。在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鱼种30 min。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三、 进行科学的投饵施肥

虽然鱼类在低温环境中不需要大量的能量,但鱼儿在较低的水温下仍会有一定的活动。有些养殖者认为在鱼儿长成成鱼之后可以投喂一些低质量饵料,以降低养殖成本,其实这样并不科学,在鱼类停食前20天甚至一个月内反而更应适当投喂一些高质量的精饲料,从而提高鱼类的脂肪积蓄鱼体肌肉的厚度。这样可以避免严寒气候带来的冻伤,更主要的是减轻鱼儿越冬带来的“掉膘”。

因此可见,鱼类的停食时间越晚越好,秋末冬初鱼类尚能摄食,应继续投喂麦麸、米糠、豆饼类等精料、辅以青菜、嫩草等,同时适当施肥,使池水保持中等肥度,以便鱼能增强体质蓄积营养,以满足越冬需要,提高御寒能力,甚至在冬季晴朗的午后还可以投喂少量的饲料。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投喂饲料应根据天气、水温以及鱼的活动、摄食情况,适时适量投饵。投饲喂养要做到相对合理化,既要保证鱼类吃饱,又要兼顾养殖环境不受污染和节约成本,进行科学投饲,一般每隔1~2天投喂一次,投饵量把握在1%~1.5%,投喂时间宜在水温渐高、溶氧充足时,注意少量多次,水温低于8℃时或雨雪天气时不投,天气晴好时多投。投喂饲料要营养合理全面,避免单一,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效果更佳,添加胆汁酸保肝护胆预防肝胆病。

养殖投喂量的控制是水产养殖成功赚钱的重要一环,根据天气、存塘量选择合理的投喂量,不仅可以降低饵料成本、还可以缩短出鱼时间,提高资金周转利用率;同时也可以通过投喂量的控制计算好上市时间以及规格,在鱼价比较好的时间把鱼出掉。目前,水产饲料投喂量的确定基本是依据养殖户的经验,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鱼类净增重倍数和饵料系数计算水产饲料的年投饲量、月投饲量、日投饲量。饵料系数定义为饵料消耗量与鱼体增重量的比值。

1、年投饲量

根据鱼类净增重倍数和饵料系数进行推算,即鱼种放养量×净增重倍数×饵料系数。如果几种饲料交替使用,则分别以各自的饵料系数计算出使用量,然后相加即为年投饲量。

参考表格: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2、月投饲量

年投饲量×当月饲料分配百分比。一般春季放养鱼种,从3月份开始投喂至11月份结束,期间每月投饵量比例约为: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3、日投饲量

要计算日投饲量,这个鱼类存塘数很关键,只有先测量准确鱼类存塘数,然后乘以不同水温下的日投饲率,才能知道日投饲量。

如果水温是15~20℃,日投饲量应为鱼体重的1%~2%,水温高于20℃,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3%。如果采用这个方法,就必须保证存塘鱼重量,才能精确计算出日投饲量。

参考表格: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4、 日投饲量的调整

日投饲量的调整主要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水质和鱼摄食情况灵活调整。

1.根据养殖季节调整

一年养殖周期之中的饲料投喂主要依据“早开食,抓中间,带两头”的规律,集中在6-9月份,4月份以前投喂工作尽量提前,10月份以后,应延长投喂,做到上市前停食,维持养殖对象的体重。

一般情况下,越冬停食后,最初10天体重可减少7%-8%,停食20天内体重持续减少5%左右,在停食一两个月内,体重减少15%-20%。如果冬季气温较高时,鱼体减重还可能更高。看天看鱼酌情投喂,切记投喂过多造成急性肠炎。一天的最佳投喂时间以下午为宜,因为在冬天的一天中,正常情况下下午的水温和光照要强一些。

2.根据天气情况调整

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旺盛,应适应多投;反之,天气闷热,连续阴雨,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不振,应少投或不投。

3.根据池塘水温情况调整

鱼类摄食量显著受到水温变化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对养殖鱼摄食强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水温降低,鱼代谢水平下降,食欲减退。在高温季节超过适宜温度时,鱼类食欲减退,应减少投饵量;

4.根据池塘水质情况调整

水质清爽,鱼群摄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过肥、过浓,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容易使池水变坏,应少投;水质很坏,鱼己浮头时,应禁止投喂。

5.根据养殖鱼摄食情况调整

如果投两餐,一般上午占全天投喂量的30%-40%,下午占40-70%。每次投饵量一般以鱼吃到七、八成饱为准,大部分鱼吃饱游走,仅有少量鱼在表层索饵。

四、加强水体的管理调控

首先要加强池水管理,提高水体质量。鱼塘冰封后,池底水温并不一定很低,沉积在池底的残饵、粪便和一些死亡的浮游动植物依然会发酵分解,这样既消耗水中的溶氧,又会产生出类似夏季池塘中常见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在低温下消除水体的有害物质比夏季高温时困难很多,一般可采取在停食后的数日,向池塘泼洒一次多功能池塘改良剂。

其次是定期调节水质。越冬期间鱼类的放养密度较大,应注意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肥嫩,溶氧在每升4 mg以上。要常巡塘,早、中、晚观察水色变化,使池水做到“肥、活、嫩、爽”,定期(10~15 d)灌注新水,排放老水。如发现水质变色、浑浊、变黑、有腥臭味,表明水质变坏,需要及时更换新水,并适当增氧。

酵之源是进口EM菌种,能够发酵出新鲜、高效的EM菌液,调水成本降至亩均一元!现在购买满百还可赠送加热棒,帮助您在气温低时也能顺利发酵。


可每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每次每667 m2水深1米用生石灰10 kg,生石灰澄清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的作用,从而使太阳光射入水体量增加,有利于提高水体光合作用能力。如鱼塘封冰时发现冰眼处有鱼群集中活动,需要及时破冰并加注新水或采取其他方法增氧。冰封的塘面在下雪后要清扫积雪,改善光照条件,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生产更多的氧气。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最后要密切关注水温变化。越冬期间水温应保持在16~20℃,如水温超过20℃,鱼摄食旺盛,活动增强,耗氧量大,水质易恶化,这时应采用适时冲水等方法降温,如水温过低,鱼摄食减弱,鱼体消瘦,易生病,这时应使用采取措施升温,以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一般鱼类当水温降到0℃以下时,进入麻痹状态甚至死亡,而热带、亚热带鱼类在水温6~10℃也会大批死亡,在12~18℃冻伤得水霉病亦会导致大批死亡。因此,越冬期鱼塘水位应加深到3 m左右,也可在鱼塘背风向阳处水深的地方搭防霜棚或防风棚,或在鱼塘上空搭建塑料大棚保温,还可利用地热资源或工厂余热资源进行越冬。

五、强化日常的饲养管理

为防止鱼类冬季掉膘,病害防治工作也不容忽视。越冬期病害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养殖过程中,常使用一些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等,配合活菌使用效果更好,水质更佳。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抗菌驱虫,切断病原体的横向传播,最好使用对鱼类无刺激性、无残毒的消毒剂。定期投喂药饵,添加胆汁酸保肝护胆,增强鱼类体质,提高抗病御寒越冬能力。尤其是越冬前拉网捕捞操作时要小心细致,勿使鱼体受伤。

如何防止越冬鱼“掉膘”或死伤?关于越冬养殖,收藏这篇就够了!

鱼类越冬期常见病害有水霉病、粘孢子虫病、斜管虫病、白点病及气泡病等。鱼类发病后应请专业技术人员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冬季池塘结冰后要在周围打一些冰眼,既有利于池塘水体的有毒气体冒出排放,又有利于大气中的空气渗透,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池水溶解氧,改善过冬条件。同时在大雪过后要及时地清扫积雪,保证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冬季可在结冰前把增氧机移至料台附近,每天定时开机半小时左右,以保证增氧机附近不结冰,达到冰下水体长期通风换气、提高水体溶氧的效果。另外越冬鱼池应保持环境安静,防止禽畜下塘或池周频繁的人车活动,以免诱发鱼类病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