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

《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登陸院線已過一週。比起前作熱度依然不減,口碑有所滑落,困惑之聲頻出。

由於敘事與節奏的混亂,很多評論吐槽觀感欠佳。到底是門檻問題還是水平問題姑且不論,筆者挺想借它聊聊“系列電影”這個話題,探討一下續集的“罪”到底在哪。

2016年,最後一部《死亡聖器》上映5年後,原著《十九年後》的1年前,羅琳以《神奇動物在哪裡》重新點燃了全球“麻瓜”們的魔法夢。不論文字、影像,當已經為人父母的“鐵三角”帶著孩子們重現國王十字火車站,倏然穿過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時,年月就彷彿進入了必然的循環。這怎麼看,都是一個無需再續的開放結局。所有人都曾以為,魔法世界已在銀幕上遠去,記憶也是時候封存。能擁有額外的回頭一瞥,延續這場“漫長的告別”,就足夠讓人興奮與感懷。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神奇動物在哪裡》)

第一部只是與“哈利·波特”系列共享世界觀,自身外傳性質遠大於前傳,劇情薄弱卻也清晰直白,憑靠瑰麗的特效,走馬觀花地帶觀眾粉絲們近距離觀察了各種魔法生物。可從第二部起,“神奇動物”打造五部曲的計劃板上釘釘,將徹底徹底衍生為一個嶄新系列。《格林德沃之罪》的定位也就悄然發生了轉變:它不只是外傳的再拓展,而是前傳的一部分,是“續集的續集”。

系列電影,最常見的形式當屬三部曲,最常見的規律則是:首部展開世界、鋪好設定、打響知名度。次部攜市場餘音與觀眾期待捲土再來,很可能就此攀上頂峰,借力前作跳板一躍摘下系列最佳。終部則常常避不掉爛尾或失望之名。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官方吐槽,最為致命

回想一下那些同樣作為“第二部”的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將人性的探索推到極致,又因小丑的絕唱被永遠銘記。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蝙蝠俠與小丑)

《終結者2》中液態機器人的構想至今讓人叫絕,是載入影史的精彩設計。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終結者2》裡的這一幕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老版《X戰警》的第二部,琴·格雷喚醒鳳凰之力水中犧牲的畫面,仍是各類混剪常客。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X戰警2》)

《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系列評分最高,被反覆致敬;如果要票選最佳奇幻戰役,《指環王:雙塔奇兵》中的聖盔谷之戰定是有力競爭者;《加勒比海盜》最有魅力的反派戴維·瓊斯登場於第二部《聚魂棺》,以至於系列重啟之後還要再掀開他的棺材板。《教父2》,《黑客帝國2》……例子不勝枚舉,尤其再對比一下各自的第三部,會發現極少再上一層,多半收束乏力。畢竟,如果像《超凡蜘蛛俠》那樣,說好的三部曲頭兩部就出了問題,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戴維·瓊斯)

《格林德沃之罪》顯然沒達到上述續作的高度,也壓根不具備可比性。除了規劃數量不同外,它還有一個更特別之處——用同一世界觀,在原系列完結之後開啟新系列。同樣選擇這麼幹的,比較出名的也只有《指環王》後的《霍比特人》三部曲,和《星球大戰》新世紀後的前傳三部曲了。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霍比特人》)

《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一樣,宇宙無垠星途無限,死星和進取號能駛向時間盡頭。何況《星球大戰前傳1》距喬治·盧卡斯的第一部星戰電影遙隔二十餘年,技術力的差距大得像鐵劍對搏光劍。《霍比特人》和《神奇動物》倒頗為類似:都有原著打底,都瞄準了前傳這片處女地,也都有刻意拖長的痕跡。

然而《霍比特人》尚有完整的故事,面臨的只是改編問題。《神奇動物》慘得多,原著是本薄薄的圖冊,一切得從零開始。問題隨之而來:在原系列已經非常完整、本無新系列規劃的前提下,為何即便體量不夠,也要強行拍續集呢?

當然是 錢沒賺夠。照顧粉絲?其實挺慶幸羅琳和葉茨沒有借鑑來自東方的神秘技法,讓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挑起大梁,繼續拍下一代的故事。或者,讓哈利、赫敏們遇上平行魔法世界裡的其他巫師……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博人傳》+《龍珠超》)

讓未能出演《哈利·波特》的英國演員們圓夢?嗯,梗還是挺好玩的……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神奇動物》或能彌補這一遺憾)

同在2016年,美國運營商AT&T想以850億美元的天價吞下傳媒巨鱷時代華納公司,卻被美國司法部以反壟斷法為由叫停,直到今年6月AT&T才得償所願,最終收購價是854億美元。這兩個時間節點剛好與兩部“神奇動物”的上映時間吻合,也許只是巧合?

反正,收購與反壟斷來回拉扯之下,大眾得以知曉《哈利·波特》的品牌價值估值高達250億美元,遠超華納旗下其它IP,包括同樣大名鼎鼎的DC擴展宇宙和蝙蝠俠系列。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哈利波特》系列估值不菲)

須繼續挖掘品牌價值,實現資本利益最大化,拓展系列的訴求也就誕生了。事實上,像“神奇動物”這樣套用原世界觀開啟新系列,與其說是在拍續集,倒不如說是在尋求拓展的路徑。

目前看來,路徑主要就分為兩種:發散的網狀,延伸的線狀。

前者自然是近年跟風如潮的“搭宇宙”模式。漫威電影宇宙,DC拓展宇宙,環球黑暗宇宙,傳奇怪獸宇宙……反正只要拍了一兩部,不管打沒打出地球,都敢說自己是宇宙;X戰警宇宙,變形金剛宇宙,速度與激情宇宙……明明也都是看似完結了的系列,硬憑摺騰重啟,也要劃拉出一方小宇宙出來。當然,最厲害的還是“景甜宇宙”(劃掉)。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漫威電影宇宙”一騎絕塵)

後者便是以《神奇動物》為代表的“挖前傳”模式。往後續不太續得上,如果年代隔得近了,還容易被指狗尾續貂、毀童年,一不留神就得罪了最強大的購買力群體。那就讓那些原系列裡赫赫有名卻流於傳說的角色們鮮活起來吧!補坑的同時又能挖新坑,一舉兩得。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權力的遊戲》不考慮拍下坦格利安王朝興衰史嗎?)

還有一些從單個角色入手,先分出一條旁線試試水。最近大熱的《毒液》便是索尼將蜘蛛俠送回孃家後想出的奇招,看看隔壁《死侍》,不就拍到2了麼。


《神奇動物》這樣的續集,真的有必要拍嗎?

死侍

那麼,《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這樣的續集,真的需要拍嗎?

技術層面上,如果真想拓展為系列,要麼就像第一部那樣,參考《博物館奇妙夜》,做成純博覽式的算了。要麼,特效、魔法生物和道具、人物糾葛,都只能是錦上添花而非支撐基石。《哈利·波特》每部尾聲必有鋪墊再聚攏、反轉揭秘式的高潮點,構成內部自洽,本片也想,但帶來的不是酣暢淋漓而是莫名其妙。剝開這一層,還能發現“哈利·波特”全系列真正的中心詞是:成長。“神奇動物”的中心有什麼呢?愛情無聊陰謀弱,扔開了“尋找”,只看見空洞。格林德沃作為角色其實沒罪,是這第二部犯了承上啟下的野心與尷尬之罪。

感情層面上……還是《神奇動物在哪裡》上映的那一年,我們其實經歷了很多次在銀幕裡上演的重返與別離。金剛狼收起了爪子,愛麗絲放下了雙槍,傑克船長打碎了“海洋一切魔力來源”的三叉戟,還有那場雷鳥降下的遺忘之雨。沒有哪次走出影院不是萬千感慨奔湧,不捨與無奈並存。沒人會真的排斥魔法世界的雨幕再次籠罩破碎又冗雜的現實人生,但就如同沉湎記憶中總歸死衚衕,童年、青春、幻夢、情懷,該揮手作別的強求不來,打上暖色的柔光濾鏡鎖進鐵匣裡興許是它們最好的去處。反覆拾出進行二次消費,反而會展露瘡痍的一面。比如你真的願意馬上看見,不是休·傑克曼演的金剛狼,沒有了傑克船長的《加勒比海盜》麼?

同過去的告別向來漫長,但也一次就好,珍貴虛影的長久陪伴,足夠天荒地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