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历史上的同性恋趣事,上流社会和民间皆有此风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同性恋似乎是西方的东西,我们或多或少的了解过在有些国家,同性恋是合法化的,比如说美国。其实不然——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既然同性恋是一种生理现象,我们就可以推理出这种现象是不分时代和种族的,或许由于过去的信息传播的缓慢,和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对于此知之甚少,或者说我们更愿意选择去忽视和排斥它,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反对同性恋,在古代甚至比西方更为宽容,同性恋与婚育也没有矛盾,小编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清朝年间的同性恋趣事。

大清国历史上的同性恋趣事,上流社会和民间皆有此风

首先,我们从皇室说起,游荡成性,才19岁就死去的同治帝载淳,18岁时曾假扮富商,微服出宫,在酒店认识了一个从河南来的书生,他们两在大街上手拉手,相互拥抱而张扬过市。后来此事传入宫中,宫中立即派御林军保驾回宫。而那个书生也慌忙回乡,从此不敢再进京会试了。同样,中国的末代皇帝宣统帝浦仪从小也有同性恋的习惯。潘季桐的《末代皇帝秘闻》中说:“溥仪自成平民以后,坦白的对来访记者承认:特别喜欢把漂亮的小太监叫到身旁,替我那样,而且我叫他们怎样,他们当然就怎样。换言之,也就是行同性爱罢了。”

大清国历史上的同性恋趣事,上流社会和民间皆有此风

其实这些清朝皇帝,并不是“纯粹的同性恋者”而只是“双性恋”而已。他们或者拥有自己的侍童,侍官,陪侍左右,或是玩弄优伶,蔚然成风。清末上海《申报》曾经公然刊登了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立山和一个名伶的同性恋关系,并把这视为风雅脱俗之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男风之盛。当时的京师大臣几乎无不以召名伶陪酒作为夜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同性恋的活动连宫中的太监,满族贵胄几乎无一不好。

大清国历史上的同性恋趣事,上流社会和民间皆有此风

乾隆年间的有名才子,状元,陕西巡抚毕秋帆在政治军事,文学和考证方面有很多的功勋。当然,同时他的同性恋和他的文采同样的出名,《罗廷室笔记》描述他贵为总督,却和妻妾毫无关系,把妻妾冷落一旁,而在他左右侍奉的则是他落魄时所结交的伶官李桂官。他们两朝夕相对,形影不离,以致当时人称李桂官为“状元夫人”,一般趋炎附势的人纷纷去找李桂官,希望李可以去吹吹枕边风,以至于在当时李成为京城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据史料记载,李桂官原为宝和班名角,娇俏可喜,而且风雅脱俗,由此看来,并不仅仅是以美色把握住了毕秋帆。清代的钱泳更说毕秋帆在任陕西巡抚时,幕中宾客大半都是同性恋者。

大清国历史上的同性恋趣事,上流社会和民间皆有此风

在清代,有许多的著名的文人学者都曾经撰文作诗歌颂同性恋,或自身就是同性恋者。例如,清初著名画家,诗人吴梅村就写过《王郎曲》,公开称颂男色,其中有这样一句描述当时一些人对王郎眷恋的多么的如痴如醉:“五陵侠少豪华子,甘心欲为王郎死”

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好此道。他和身边的童仆还有其他人士都相好过,到了老年时,依然有如此的嗜好,他在《板桥自叙》中说自己“酷嗜绘画,又尤多余桃口齿及椒凤弄儿之戏(喜欢和童仆同性相狎),然而我心里自然明白,我现在既老且丑,这些小童无非是贪恋我的钱财罢了”。这一段话说得很坦率,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郑板桥此刻似乎对于恋人的不忠还有些许的感伤,有点像我们现今社会上的土豪的婚姻问题。他还有有个童仆叫无风的,很年轻就死了,很多年后,郑板桥还写诗怀念他,诗中充满深情。

大清国历史上的同性恋趣事,上流社会和民间皆有此风

当时的民间也有此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记》中就记载了一个新疆吉本萨地区的20岁屯兵张鸣凤把一个60多岁的种菜园的老头灌醉酒后而鸡奸的事,袁枚的《子不语》中也记载了一个少年车夫临终时,向年轻貌美的男主人表露爱情的事;同时也记载了两个美少年搞同性恋,有个恶棍要奸污他们,他们抗拒被杀,朋友们可怜他们,为之建庙歌颂他们的爱情。

看完这么多的清朝的关于同性恋的趣事,是不是感觉到其实这些也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呢,小编上高中时周围就有同性恋,当时双方的家长为此闹的沸沸扬扬,因为大家普遍都觉得这是很丢脸的事,父母也遭受着舆论的压力;说了这么多,大家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对于古人的同性恋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