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被动了


我,越来越被动了

前几天做投资总结。

2018基本没太大的变化,唯一的变化是——

我减少了主动型基金的投资比例,增加了不少被动型基金(也就是指数基金)

近一年来我聊基金,一般说的也都是后者。

为啥呢?

唔...应该是我的投资思路,做了一些调整吧。

得跟大伙交待下。

以前呢,我是喜欢主动型基金,胜过被动型。

主动型基金,基金经理可以决定买啥不买啥,自由度很高,它的目标是跑赢市场,业绩要拔尖;

而被动型基金,是指数买啥它买啥。指数咋走它咋走,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想做一个好的复读机。

被动型,就是指数型基金,包括ETF;其它都算主动型。

中国股市是一个散户市场,散户占绝大多数。混乱无序,浑水好摸鱼。

比较主动出色的基金经理,就有很大的机会能多赚钱。

收益超过市场平均。

同时,中国的指数型基金,又没有发达市场那么多元、丰富。

所以如果你能挑到比较优质的主动型基金,不用特别优质,只要排名相对靠前。

就能跑赢被动型。

所以对于以前的我来说,能选主动型,绝不会选指数基金。

但这样的策略,不是没有问题的。

主动型基金,有一些缺陷。

最大的问题是,太过依赖基金经理的团队——人,风格多变。

人嘛都不是万能的,都有擅长与不擅长的方面。

如果基金经理和Ta的团队操盘能力很强,或者某一年的市场风格更合他胃口,那这个基金就会非常耀眼。

多赚好多钱。

但国内的基金经理,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平均任职年限只有3.28年。

一旦换了人,或者市场风格变换,那这只基金的赚钱能力,就很可能变化很大了。

比如说,我在2015年的时候,买过一只主动型基金,风格激进,主要投资中小盘和创业板。

结果,到了熊市——它买的全是茅台格力平安这样的大盘股,统统白马保平安了。

囧...

这就让人很尴尬了鸭。

我想买格力茅台,直接买大盘股基金不好嘛,干嘛要买你?本来是想用你平衡一下资产配置的。

这下好,屁股彻底坐歪了...

太不让人省心了。

还有我之前写过一只奢侈品基金,原本买的是爱马仕、LV、雅诗兰黛等等。

几日不见,这只基金连名字,都从富国全球顶级消费品混合,变成了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

大家都很忙的,买了主动型基金,总得去盯着它。

换人了,要研究一番;换成分股了,也要研究一番,隔一段时间就得重新评估一次——我要不要换一个?

说实话,有点累。

而且最主要的是,以前只是我自己买,这样经常调整一下,还能当个乐趣。

但有时候顺嘴跟大伙提了,调整的时候也没办法及时通知。

就,有点烦...

被动型基金,就不会这么经常换脸。

它只会老老实实地追踪指数,所以它的收益虽然没啥想象力。

但最大好处是——我们可以自己组合搭配。

我想配置大盘蓝筹,就选择沪深300;如果我想买中盘股,就选择中证500。

只要指数一直在,那你就不怕被动基金跑偏,而且跟踪同一指数的被动基金,彼此间业绩相差也不大。

清晰明了、长长久久、省心省力。

但也有人不甘心——

我既想省心省力,又想多赚钱,有办法没?

有这么一类基金...就是指数增强型。

它算是主动型和被动型的混合体吧,大体上还是跟踪复制指数的。

同时基金经理也有少少的自由调整权。

可以在总体稳妥的基础上,去追求一些额外的收益。

那增强型真的能跑赢指数吗?

从历史业绩来看,大部分是可以的。

我之前专门写过。

当时我提过了几个不错的,比如——华泰柏瑞量化增强(000172),景顺长城沪深300增强(000311)。

几乎年年跑赢了沪深300。

2018年也是一样。

我自己呢,是愿意投指数增强型的。

当然,它也有跑输的风险——盈亏同源嘛。

但A股在未来几年里,估计还是散户为主。那么,优质的主动型、指数增强型。

大概率还是能跑赢被动型的。

只是——主动型比较考验你选基金的能力,而且需要时不时检验、调整一番。

指数增强型就省心的多啦。

一个小总结:

如果你对自己的选基能力有信心,那主动型基金,还是很值得一买;

如果你没时间精力,或就是投资小白,那...乖乖买指数基金,拿一个市场平均收益。

也没什么不好。

我自己呢,是三种都有买啦,主动型、被动型,还有增强型,不偏心~

只是以后再写基金时,大概率只会跟大家提被动的指数基金啦。

只因它——

简洁、易懂、好操作,是可以长期配置的品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