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击中民企发展痛点

政策梳理 本报记者 王丽娟

近年来,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议题,多次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贸摩擦加剧,市场上竞争日益剧烈,一些竞争力不强的民营企业坚持不住退出了市场,2018年下半年国企兼并、收购民企的事件也引起了市场的恐慌,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很快便被高层的发声打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三个“没有变”为市场吃了定心丸,“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肯定了民营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对经济作出的贡献,对于提振民营经济的市场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不光国务院频频出台措施,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力图破解民企发展痛点。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下,我国的营商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前行”是去年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重点,不仅在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持续清理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在减税方面也出台了多项措施,这些普惠性的政策对于民企的健康发展效果立竿见影。

对于最受关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8年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央行年内三次定向降准释放7000亿元资金,支持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还联合五部门发文提出23条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措施。前不久又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在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措施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困境。

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七条”措施。

重庆市印发了《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努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从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瓶颈、强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综合中央和地方政策出台的频率和力度,可见我国从上至下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从目前市场的反映来看,很多减税降费的措施已经让中小企业有了较强的政策获得感,而且很多企业反映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在提升,营商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总体来看民企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不过,由于政策具有滞后性,一项政策从出台到执行,再到落实,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市场的吸收消化。更重要的是,一招一式解决不了民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政策“组合拳”的出击才是正确方式。2019年,我国还应抓住问题的关键,积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同时在提升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方面多下力气,持续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完善现有的监管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