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乾隆时常碰到一些紧急之事,但他认为这正是考验一个人才智的机会。他所谓“计在心头翻转,力在全身酝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乾隆是一个难不倒的大帝,这是针对他敢于变化,敢于出手,稳中有巧,巧中有稳的计策而言的。停征安南,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符合中越两国的根本利益的,然而对于威严无比、主宰四海的天朝大皇帝乾隆来说,也无疑会有损国威、有损龙毅、难以启齿。试想,堂堂的天朝大军,竟然败在一位“安南土目”手下,提督、总兵大将纷纷阵亡,总督狼狈逃窜,不能不说是一大耻辱,乾隆似乎也成了忍气吞声的“懦弱之君”,怎能将此耻辱永载史册?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既保全大清皇帝的面子,又堂而皇之地结束这场战事呢?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于是,乾隆采用了“顺势而推,智取对手”这乾隆不愧是一位高明的皇帝,一封救谕帮他摆脱了这一尴尬境地,而且达到了对敌手“攻心”的效果。请看乾隆大帝是如何写下这封绝妙的敕谕,如何抓住阮光平有乞降动机这一有利的时机的吧!时间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五月初三。乾隆在敕谕中写道敕谕安南阮光平知悉。据协办大学士、两广总督、公福康安等奏,尔遣亲侄阮光显,敬赍表贡,抵关乞降等语,将原表呈览。朕阅尔表内称:尔先有广南之地,非与黎氏有上下之分。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上年曾遣人叩关,备陈与黎氏挑衅缘由,边臣驳书,不即到达,嗣官兵出关征剿,直抵黎城,尔于今年正月前至黎城,欲向黎维祁询问呈请大兵之故,不料官兵一见尔众,奋勇杀戮,尔手下人等猝难束手就缚,又值江桥拆断,官兵致有损伤,不胜惶惧,已屡次遣人叩关谢罪并送回未出官兵,其戕害提督之人,业已目睹正法。本应躬诣阙廷,陈情谢罪,因国内初罹兵革,人情惶惑,尚未安集,谨遣亲侄阮光显随表入觐。并据阮光显禀称,尔俟国事稍定,尚乞亲身到京瞻觐,等语。在敕谕的前一部分,乾隆首先肯定阮氏的诚意,表示接受,显示出:“你的一些情由,我是可以理解的。”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接受笔锋一转,说明了清朝发兵之由:“黎氏臣事天朝,被尔所灭,故发兵,字小存亡,并以天厌黎氏,令孙士毅撤兵。尔以安南头目,敢于抗拒官兵,戕害提督大员,获罪甚重,是以将福康安调任两广总督,原令调集各路大兵,整军问罪,但念尔屡次遣人叩阙请罪,是尔尚知畏惧天朝,朕怜悯当诚心悔罪,已往之事,则不复深究矣。”第二部分的大意是:黎氏是我的属臣,却被你消灭了,所以我当然要发兵;但考虑到黎氏的存亡是天意所致,所以又让孙士毅撤兵。而你作为一个安南的头目胆子可真不小,竟敢抗拒官兵,杀我将官,罪过太大了,因此我才派善战的人担任两广总督,目的是要惩罚你。你如此知罪,咱们君子不计小人过,既往不咎了!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痛责一番,晓以利害之后,乾隆又调转笔锋,像大人训孩子一般教训了阮氏一顿:但是你呢:“非亲身诣阙,请罪乞恩,仅遣尔侄阮光显随表入觐,遽想仰邀封号,天朝从来无此体制。尔既未列藩服,所有贡物亦未便收纳,著仍发交领回。如尔必欲输诚纳款,则乾隆五十五年八月,恰届朕八旬万寿,维时距今又越年余,尔国内亦当安集,尔即可禀知督臣,亲自赶京吁恳,以遂瞻云就日之私。再于安南地方代为许世亨等建立祠宇,春秋虔祭,庶可稍赎前愆。届时朕鉴尔畏感悃忱,自必格外加恩,或即封以王爵,世世子孙,可以长守安南。彼时再呈进贡物,亦即可赏收,仍当加之厚赐,以示优眷。兹特赐尔珍珠手串一挂,尔当袛承恩命,计程于明年六七月内至京,亲诣阙廷恳请,以冀永承渥眷,勉之;钦此。特谕。”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这道谕的绝妙之处有以下几点:其一,乾隆在谕中所引录阮光平的表文,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言简意赅,用词考究,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能感受到溢于字里行间的恳切之情。在其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阮光平仿佛就是一位孝忠于天朝、清白无辜、蒙受冤屈的恭顺之藩,乾隆在其中也有接受承认的暗示。其实表中所述,真真假假,尽在其中,乾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着棋十分有效,他并不相信所谓阮氏已将杀害提督许世亨等将领的人正法一事,知道这只是说说而已,他当然也并不想派人远去三千里外的富春调查此事是否属实。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至于阮光平说自己是广南之王,与黎氏无君臣贵贱之分,其正月兴兵是针对黎维祁而无意进攻清军,这更与黎城之战的事实不符,乾隆是何等人,自然明白这不过是诡辩之词罢了。但乾隆之所以复述阮氏表文,就是为了制造一种信任的声势,让对方感到皇帝对他的表文很相信、很重视、很赞赏,这对打破双方关系的僵持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二,乾隆对待敌手并非无原则地迁就,他在赞美过对方之后,紧接着变恩威并用,数落起阮光平的不是来。乾隆不动声色地讲起黎氏臣事天朝由来已久,言外之意,即指责阮光平从未修贡。接下来又暗示阮光平显然是黎维祁的臣下,否定阮光平所说的与黎维祁无“上下之分”的辩解。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接着乾隆说清军出关攻取黎城的原因,是因为阮氏“乱称兵”,安南国王吁请救援,这就指责了阮光平的“兴兵”,驳斥了表文所说阮军攻黎一战不是针对清军的谎言。乾隆又指责阮军杀害清军将领,“戕害提督大员”,“获罪甚重”。乾隆所数落的阮光平的这些过错全是事实,有理有据,步步紧逼。事实摆在眼前,阮光平自然难以抵赖,乾隆看似娓娓道来、不动声色的言辞使阮光平深深体会到这位大皇帝的“龙威”,感受到这位大皇帝的不好对付,这对督促阮光平投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其三,乾隆对待敌手始终保持高姿态。在数落过阮光平的不是,显示皇帝的威严之后,又表现出一国之君“博大的胸襟”来。他说因为阮光平的过错,故调福康安任两广总督,集聚兵马,准备重整大军前去间罪,但念在阮光平“诚心悔罪”的分上,所以停兵不动,不再追究往事。乾隆的这一说法带有很大的外交辞令技巧,其实,乾隆决定停战,不伐安南,是因为迫于无奈,强忍羞辱之痛做出的抉择。但经现在真假难辨地这样一说,反而让对手诚惶诚恐,感恩戴德,同时也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其四,牵着敌手的鼻子走。

乾隆一封敕谕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这道敕谕妙在何处

乾隆在以上辞令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牵着敌手的鼻子走,施舍阮光平入朝。乾隆软硬兼施,声称因阮光平求降进表,“出于至诚”,可以不计其过,但阮光平仅仅遣派亲侄奉表,便想邀求封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天朝从无此体制。若想请封,阮光平就必须亲自赴京,恭祝万寿,吁恳特恩,并建阵亡将士祠字,这样才可谈到封他为安南国王,子孙世袭的事,否则,既不赐,也不收受贡物。乾隆的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阮光平听了自然会乖乖跟着指挥棒走,而且心服口服。

乾隆的这道敕谕,全文语气十分温和,全然没有刚进行过战争的火药味。自始至终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目的,也就是一切为了达到让阮光平自愿亲贡受封、了结事局为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