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乾隆時常碰到一些緊急之事,但他認為這正是考驗一個人才智的機會。他所謂“計在心頭翻轉,力在全身醞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乾隆是一個難不倒的大帝,這是針對他敢於變化,敢於出手,穩中有巧,巧中有穩的計策而言的。停徵安南,從當時的情況看,這一決策是非常正確、符合中越兩國的根本利益的,然而對於威嚴無比、主宰四海的天朝大皇帝乾隆來說,也無疑會有損國威、有損龍毅、難以啟齒。試想,堂堂的天朝大軍,竟然敗在一位“安南土目”手下,提督、總兵大將紛紛陣亡,總督狼狽逃竄,不能不說是一大恥辱,乾隆似乎也成了忍氣吞聲的“懦弱之君”,怎能將此恥辱永載史冊?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既保全大清皇帝的面子,又堂而皇之地結束這場戰事呢?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於是,乾隆採用了“順勢而推,智取對手”這乾隆不愧是一位高明的皇帝,一封救諭幫他擺脫了這一尷尬境地,而且達到了對敵手“攻心”的效果。請看乾隆大帝是如何寫下這封絕妙的敕諭,如何抓住阮光平有乞降動機這一有利的時機的吧!時間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五月初三。乾隆在敕諭中寫道敕諭安南阮光平知悉。據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公福康安等奏,爾遣親侄阮光顯,敬齎表貢,抵關乞降等語,將原表呈覽。朕閱爾表內稱:爾先有廣南之地,非與黎氏有上下之分。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上年曾遣人叩關,備陳與黎氏挑釁緣由,邊臣駁書,不即到達,嗣官兵出關征剿,直抵黎城,爾於今年正月前至黎城,欲向黎維祁詢問呈請大兵之故,不料官兵一見爾眾,奮勇殺戮,爾手下人等猝難束手就縛,又值江橋拆斷,官兵致有損傷,不勝惶懼,已屢次遣人叩關謝罪並送回未出官兵,其戕害提督之人,業已目睹正法。本應躬詣闕廷,陳情謝罪,因國內初罹兵革,人情惶惑,尚未安集,謹遣親侄阮光顯隨表入覲。並據阮光顯稟稱,爾俟國事稍定,尚乞親身到京瞻覲,等語。在敕諭的前一部分,乾隆首先肯定阮氏的誠意,表示接受,顯示出:“你的一些情由,我是可以理解的。”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接受筆鋒一轉,說明了清朝發兵之由:“黎氏臣事天朝,被爾所滅,故發兵,字小存亡,並以天厭黎氏,令孫士毅撤兵。爾以安南頭目,敢於抗拒官兵,戕害提督大員,獲罪甚重,是以將福康安調任兩廣總督,原令調集各路大兵,整軍問罪,但念爾屢次遣人叩闕請罪,是爾尚知畏懼天朝,朕憐憫當誠心悔罪,已往之事,則不復深究矣。”第二部分的大意是:黎氏是我的屬臣,卻被你消滅了,所以我當然要發兵;但考慮到黎氏的存亡是天意所致,所以又讓孫士毅撤兵。而你作為一個安南的頭目膽子可真不小,竟敢抗拒官兵,殺我將官,罪過太大了,因此我才派善戰的人擔任兩廣總督,目的是要懲罰你。你如此知罪,咱們君子不計小人過,既往不咎了!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痛責一番,曉以利害之後,乾隆又調轉筆鋒,像大人訓孩子一般教訓了阮氏一頓:但是你呢:“非親身詣闕,請罪乞恩,僅遣爾侄阮光顯隨表入覲,遽想仰邀封號,天朝從來無此體制。爾既未列藩服,所有貢物亦未便收納,著仍發交領回。如爾必欲輸誠納款,則乾隆五十五年八月,恰屆朕八旬萬壽,維時距今又越年餘,爾國內亦當安集,爾即可稟知督臣,親自趕京籲懇,以遂瞻雲就日之私。再於安南地方代為許世亨等建立祠宇,春秋虔祭,庶可稍贖前愆。屆時朕鑑爾畏感悃忱,自必格外加恩,或即封以王爵,世世子孫,可以長守安南。彼時再呈進貢物,亦即可賞收,仍當加之厚賜,以示優眷。茲特賜爾珍珠手串一掛,爾當袛承恩命,計程於明年六七月內至京,親詣闕廷懇請,以冀永承渥眷,勉之;欽此。特諭。”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這道諭的絕妙之處有以下幾點:其一,乾隆在諭中所引錄阮光平的表文,分析透徹,邏輯嚴密,言簡意賅,用詞考究,娓娓道來,讓人讀起來,能感受到溢於字裡行間的懇切之情。在其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阮光平彷彿就是一位孝忠於天朝、清白無辜、蒙受冤屈的恭順之藩,乾隆在其中也有接受承認的暗示。其實表中所述,真真假假,盡在其中,乾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一著棋十分有效,他並不相信所謂阮氏已將殺害提督許世亨等將領的人正法一事,知道這只是說說而已,他當然也並不想派人遠去三千里外的富春調查此事是否屬實。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至於阮光平說自己是廣南之王,與黎氏無君臣貴賤之分,其正月興兵是針對黎維祁而無意進攻清軍,這更與黎城之戰的事實不符,乾隆是何等人,自然明白這不過是詭辯之詞罷了。但乾隆之所以複述阮氏表文,就是為了製造一種信任的聲勢,讓對方感到皇帝對他的表文很相信、很重視、很讚賞,這對打破雙方關係的僵持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二,乾隆對待敵手並非無原則地遷就,他在讚美過對方之後,緊接著變恩威並用,數落起阮光平的不是來。乾隆不動聲色地講起黎氏臣事天朝由來已久,言外之意,即指責阮光平從未修貢。接下來又暗示阮光平顯然是黎維祁的臣下,否定阮光平所說的與黎維祁無“上下之分”的辯解。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接著乾隆說清軍出關攻取黎城的原因,是因為阮氏“亂稱兵”,安南國王籲請救援,這就指責了阮光平的“興兵”,駁斥了表文所說阮軍攻黎一戰不是針對清軍的謊言。乾隆又指責阮軍殺害清軍將領,“戕害提督大員”,“獲罪甚重”。乾隆所數落的阮光平的這些過錯全是事實,有理有據,步步緊逼。事實擺在眼前,阮光平自然難以抵賴,乾隆看似娓娓道來、不動聲色的言辭使阮光平深深體會到這位大皇帝的“龍威”,感受到這位大皇帝的不好對付,這對督促阮光平投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其三,乾隆對待敵手始終保持高姿態。在數落過阮光平的不是,顯示皇帝的威嚴之後,又表現出一國之君“博大的胸襟”來。他說因為阮光平的過錯,故調福康安任兩廣總督,集聚兵馬,準備重整大軍前去間罪,但念在阮光平“誠心悔罪”的分上,所以停兵不動,不再追究往事。乾隆的這一說法帶有很大的外交辭令技巧,其實,乾隆決定停戰,不伐安南,是因為迫於無奈,強忍羞辱之痛做出的抉擇。但經現在真假難辨地這樣一說,反而讓對手誠惶誠恐,感恩戴德,同時也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其四,牽著敵手的鼻子走。

乾隆一封敕諭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這道敕諭妙在何處

乾隆在以上辭令的基礎上,順理成章地牽著敵手的鼻子走,施捨阮光平入朝。乾隆軟硬兼施,聲稱因阮光平求降進表,“出於至誠”,可以不計其過,但阮光平僅僅遣派親侄奉表,便想邀求封號,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天朝從無此體制。若想請封,阮光平就必須親自赴京,恭祝萬壽,籲懇特恩,並建陣亡將士祠字,這樣才可談到封他為安南國王,子孫世襲的事,否則,既不賜,也不收受貢物。乾隆的這番話說得合情合理,阮光平聽了自然會乖乖跟著指揮棒走,而且心服口服。

乾隆的這道敕諭,全文語氣十分溫和,全然沒有剛進行過戰爭的火藥味。自始至終圍繞著一個主題、一個目的,也就是一切為了達到讓阮光平自願親貢受封、了結事局為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