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匠人怎么能不懂寂寞

或许只要迈出步子去就能听到让人耳目一心的想法,于是步子被迈了。

天津的讲座交流活动后回京两日,却忙于店务却无暇反思。回想起一些当时的摩挲于耳边的只言片语,总有些想法的萌芽在滋长。

若是匠人怎么能不懂寂寞

傍晚的一杯BOURBON是对日落前世界的最后一声问候。

傍晚的城市空气里融进了些许的污浊的气息,或许是霾,或许是欲望,让人有点分不清。

关于“匠人精神”的迷思似乎终于淹没在了大量的商业运用当中。之前看过小野二郎对于匠人的理解,上周五的讲座上再次被老蔡提起,日语里有个词汇叫做“一生悬命”。

“一生悬命”最早是出自于日本武士对于自己拼尽全力的决心的形容“一所悬命”。后来渐渐演变为现在的说法——用一辈子,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

若是匠人怎么能不懂寂寞

小野二郎先生对职业的见解浓缩成一个词语就是“一生悬命”

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辈子做一件事,而是要“一生悬命”地去做、“一生悬命”地去爱、“一生悬命”地去磨练技巧。

所以每当看到有人用“手工”作为挡箭牌来解释自己作品或商品的粗糙而价高,都会额外愤怒。——手工既不是粗糙的理由,也并非价高的借口。

若是匠人怎么能不懂寂寞

反复的磨练技艺并不会扼杀天赋和创意,而是释放他们。

拼命的、拼命的、拼了命的磨练着技巧,费劲心思的要进步,穷思竭虑的要追求一点点的提高。很多人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哪位懂得这种寂寞的匠人,敢不承认,这亦是种乐趣呢。

人前的光采照人大抵都是来源于某种寂寞和偏执,比如梵高、莎士比亚,再比如梅兰芳。因为孤独、偏执菜最新于自己热衷的技艺、艺术,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寂寞。也正是因为这长久的寂寞,才能给自己更多的反思,有充足的时间去推敲。试想,如果有人陪伴、厮混、打趣、谈天,谁又能硬拍胸脯,横打鼻梁,说能丝毫不为所动。

若是匠人怎么能不懂寂寞

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

匠心也好,匠人精神也罢,不是重复的去做一件事,而是在一件事情商,一个领域里,上不求索,不断的钻研、传承、创新、进取。而这之中究竟需要伴随多少寂寞,不得而知。若追究这一生悬命的寂寞换来的光华值得不值得,怕是只剩下这句话——若是匠人,怎么能不懂寂寞。

最后的最后,再送诸君一壶酒,寥慰寂莫,各自珍重,分头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