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A股「入摩」就能賺錢了?其實你可能又被騙了

你以為A股「入摩」就能賺錢了?其實你可能又被騙了

近一段時間以來,「234只A股被納入到了MSCI新興市場指數」是你一定會注意到的新聞標題,「入摩」彷彿成了A股市場關鍵詞。

關注財經新聞的你一定也注意到了,主流輿論似乎都認為「入摩」事件是重大利好,大家似乎都認為「入摩」將成為A股市場由熊轉牛的關鍵節點。

看了這些媒體報道的你,是不是就相信了媒體的吹捧,蠢蠢欲動想馬上全倉殺入A股大賺一筆?

但是等等,聽我說,你可能又被騙了。


第一,海外資金的流入的規模可能沒有你在媒體上所看到的那麼大。

A股入摩後,一定會為市場帶來一定的增量資金。對於這增量資金的規模,券商們的估計都非常樂觀,甚至給出了超過1200億人民幣的估計。但是你要知道的是,券商們給出的都是完全是理想化的數據,建立在主動型基金經理都瞬間調整投資組合的基礎上。

那麼,真實的情況如何呢?

數據顯示,目前約有1.9萬億美元資金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其中被動型指數基金,也就是要被迫買入A股股票的那部分基金,佔比只有不到20%,由於A股在初步納入後只佔0.78%的權重,這資金中流入中國市場的資金實在有限;而對於資產規模更大的主動管理型基金,也由於A股前期所佔權重太小,他們根本沒有必要因為A股的入摩而大規模調整投資組合。

結論就是,海外資金的流入量沒有媒體宣傳的和我們想象的那麼樂觀。據香港一些投資機構比較理性的估計,6月1日入摩開始階段的增量資金規模大概只在600億人民幣左右。什麼概念?也就是目前A股一天交易量的七分之一左右,流動性衝擊會有,但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大。

第二,流動性衝擊會有短期效應,但長期來看,你仍然很可能被割韭菜。

A股入摩,平心而論,的確會讓股價在短期內,也就是一年以內,價格產生一定的增長。原因很簡單,就是剛剛提到的流動性衝擊。

但是,長期來說,A股股票被納入MSCI,是否說明它們的基本面發生了真實的和持續的變化呢?聰明的你一定知道答案,顯然不能這麼說。因此,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些股票的股價會長期上漲。

什麼意思?翻譯成大白話就是,6月1日之後,你看到的股市可能會迎來一波上漲,但是這一波上漲並不能持續,很快就會迎來回落,市場中又要出現很多「割韭菜的人」和很多「韭菜」。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種時候,你覺得誰是「韭菜」?是你?是機構投資者?還是海外的投資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