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年終盤點”:企業融資更加依賴銀行

2019年1月11日,北京,中國銀保監會通報2018年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的有關情況和相關工作。(視覺中國/圖)

2019年1月11日,銀保監會召開“重點監管工作通報會”。

會議內容顯示,銀行貸款仍然是社會融資的主要途徑。2018年前11個月,人民幣貸款增量佔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83.4%,銀行貸款與直接融資的規模懸殊愈發明顯。這意味著融資渠道間接、單一,企業更多依賴於銀行貸款。

2018年,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發社會關注。2018年12月19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對此,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肖遠企回應,在增加供給方面,2018年的貸款增速為12.6%,貸款增量創歷史新高,為15.7萬億。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張金萍說,2019年會繼續督促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力度,“鼓勵基層敢貸、願貸”。

為了紓解中小微融資難的問題,2018年,一些銀行推出了“無還本續貸”政策。張金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創新續貸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企業融資的成本、風險,全國續貸規模達到上萬億元。不過,更大範圍推廣仍然比較困難。

融資主要靠銀行

2018年,銀行業規模持續增長。銀保監會統信部副主任劉志清詳細介紹說,據初步統計,截至2018年12月末,銀行業境內總資產261.4萬億元,同比增長6.4%。其中,各項貸款140.6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債券投資45.2萬億元,同比增長14.1%。此外,各項存款164.2萬億元,同比增長6.7%。

其中,貸款和債券投資佔總資產的比重,分別較上年末上升3個和1.2個百分點。一個明顯的趨勢是,2018年前11個月,人民幣貸款增量佔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83.4%。企業融資渠道愈發間接、單一。

統計數據還顯示,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規模比例上升,這是金融去槓桿的效應。2018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撰文稱,作為社會融資規模最主要的構成,新增人民幣貸款佔比從2002年92%下降至2014年59%。2017年以來,伴隨金融去槓桿進程,表外融資表內化,人民幣貸款比重明顯回升,2018年1月—8月佔比重新回升至93%的水平。

“金融強監管、去槓桿的結果最初表現在M2增速上,從2017年5月起M2增速開始跌破10%,至今(2018年10月)已超過一年,而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開始下降則是金融去槓桿的進一步表現。”盛松成說,2018年1月~8月,社會融資規模中除了人民幣貸款,其它融資幾乎沒有,表外融資的萎縮帶動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降。

此外,劉志清還透露,2018年信貸核銷力度加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89%。其中,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佔不良貸款比例為92.8%,較上年末下降6.9個百分點。

2018年,商業銀行累計核銷不良貸款9880億元,較上年多核銷2590億元,“從而騰出更多空間服務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

非不良貸款中,關注類貸款餘額3.4萬億元,關注類貸款率3.16%,較2016年高點下降了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按風險程度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後三種為不良貸款。

集中整治交叉性金融產品

“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是銀保監會2018年的一項主要任務,銀行業、保險業主要從增加供給和盤活存量兩方面入手。”在通報會上,肖遠企說,銀行業2018年的貸款增速為12.6%,“這個增速是非常高的”。而且,貸款增量創歷史新高,為15.7萬億元。

除了貸款大幅增加之外,債券投資規模也在增加,增速達到14.1%。“無論是國債、地方債還是企業的信用債、金融債,我們銀行和保險機構都是這些債券主要的投資者,加起來應該佔了80%以上。”肖遠企說,投資的資金來自銀行和保險機構。

2018年,銀保監會還集中進行了交叉性金融產品的治理。肖遠企認為,交叉性金融的一個主要危害在於,會助推經濟“脫實向虛”。他分析說,交叉金融沒有統一的概念,比如一些不規範的同業理財、通道信託,會使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

這類交叉金融業務的危害性,主要在於把資金淤積在金融體系內部,阻礙資金直接與實體企業對接。一方面,提高了融資財務成本,如果加了通道,融資鏈條拉長,通道多了之後層層都要收費,“除了利率以外,還有這些通道費,總成本就會提高”。

另一方面,原本資金通過貸款或者其它形式,可以直接進入企業。但是,交叉金融現象出現後,通道變長,企業就要等,“每個通道都需要時間,本來可能兩三天就拿到資金,因為有通道,就需要十天或者二三十天,時間成本也提高了”。

“這是我們要整治的。”肖遠企說,過去對通道業務的治理,主要是治理同業理財,信託裡面,主要是治理空轉通道類的信託。

“無還本續貸”超萬億

張金萍總結說,2018年,銀保監會採取了很多措施,加大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支持力度,其中,包括推廣創新續貸方式的政策,保障小微企業貸款正常週轉,實現續貸的無縫隙銜接。

早在2009年,銀監會就下發《關於創新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還款方式的通知》。明確提出,小企業普遍面臨貸款到期時,必須“先還後貸”,還款壓力大等問題突出,金融機構要創新流動資金貸款還款方式,如果授信審查通過,可適度延長貸款期限,無需簽訂新的借款合同。

2018年8月11日,銀保監會發文稱,要求增強銀行信貸投放,落實無還本續貸,增加銀行、保險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所謂的無還本續貸,是指貸款到期後,銀行重新審查企業資質,如果滿足條件,便允許無還本續貸的信貸政策,從而省掉了“過橋貸”的成本與風險。

2018年8月,央視報道了山東率先推行的無還本續貸政策之後,引發了輿論熱議。有人認為,無還本續貸能夠幫助中小微企業減輕融資負擔,但也有人認為,該項政策背後潛藏風險,比如會被銀行用於掩蓋不良資產。

對此,張金萍解釋,中國的民營企業生命週期普遍較短,平均壽命通常只有兩三年,於是,金融機構認為民營企業的風險較高,再加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造成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創新續貸方式的政策,是在企業貸款到期之前,提前審核、提前發放,實現續貸的無縫對接。

她說,該項政策的評審環節只是提前進行,審核條件、標準、程序與正常貸款基本一致。目前,全國範圍內實現續貸超過一萬億元。不過,她補充說明,該項政策的大範圍推廣仍然處於比較困難的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