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大学,水平超越清华北大,遗憾却只办了8年就解散

中国最牛大学,水平超越清华北大,遗憾却只办了8年就解散

也许很少有人会记得在中国历史上曾今有这么一所大学,国难当头,生死未卜,学子不忘读书,教师不忘授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国家造就出一批批栋梁之才,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

1937年创立,1946年解散。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有教授300余人先后任教,培养学生8000余人。毕业生包括杨振宁、李振道、邓稼先,赵九章、彭佩云等响当当的人物。

影响中国历史,办了8年就解散。比清华北大还牛,这所大学就是西南联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日军规定:凡中国人出入北平城门,必须向日本人鞠躬,表示甘为日本人顺民。有骨气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羞愤难当,恨执政府之无能,叹中华之前途渺茫,更无法忍受日本人惨无人道的羞辱和屠杀。清华教授陈寅恪的父亲,著名诗人陈三立老先生绝食而亡。

北京大学正值暑假,也被日寇占领。南开大学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日军炮击南开大学。百余名日兵闯入南开,在校园内纵火焚烧。野蛮凌驾于文明之上,我们仿佛看到,圆明园的那一把罪恶的大火再次燃起来。

中国最牛大学,水平超越清华北大,遗憾却只办了8年就解散

国难当头,敌兵压境。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联合大学校委会”,迁往长沙。1938年初,南京沦陷,武汉告急,战争威胁着长沙,联合大学迁往昆明。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是西南联大的校歌。何其悲壮!何其铿锵!

西南联大迁往云南,终于安定下来。在彩云之南这片土地上,师生同甘共苦开始了对于知识的撒播和探索。

国难当头,民生凋敝,办学条件可想而知。一开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甚至连上课的教室都没有,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亲自设计了西南联大的校舍。在艰难困苦中,用土墙铁皮搭起了校舍。

云南地方,最多茶馆,于是街坊茶肆,成为众多学生乐得逍遥的好所在。杨振宁、黄昆、张守廉,当时被誉为“西南联大三剑客”,每天在大街上高谈阔论,读书品茶。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两弹元勋邓稼先在北平读中学,在一次日军举行的宴会上愤然撕毁日本国旗,逃亡西南,考入联大。抗战八年来,西南联大先后有800多名学生投笔从戎,抛头颅洒热血,到战场前线和鬼子拼刺刀。

反观现在的大学生,泡妞K歌打游戏,真的不是一般的堕落。混到毕业,只是为了一个饭碗,除此无他。

著名教育家,西南联大校长的梅贻琦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由大师之谓也。”

中国最牛大学,水平超越清华北大,遗憾却只办了8年就解散

朱自清、陈寅恪、梁思成、金岳霖、林徽因、闻一多、周培源、冯友兰、沈从文、钱钟书、华罗庚、朱光潜等学界泰斗、科学巨擘齐聚于此,力传身教,以身作则,当今中国学术界,能与他们比肩者,能有几人?

朱自清先生,自北平迁居昆明,穷困潦倒,不忘教书育人,身体每况愈下却从未间断;闻一多先生,每日苦心专研,连下楼散心的时间也省去,众教授赠与“何方一下楼先生”的雅谓;吴大猷先生,每日乘马车颠簸到校为学生讲学,曾因路滑从车上摔下,摔成脑震荡坚持上课。

“对于真正地教师来说,最神圣的事情和职责莫过于上课了。”读此使人涕下,而现今大学成名教授,能侥幸移驾三尺讲台,略开金口,身为麾下学子恐怕就要感恩戴德了。

今天的很多大学,讲授多为纸上谈兵,虽有设备机械,实验大楼,多为装门面充摆设而已。教授只要搞科研拿经费,讲师只为发论文往上爬,丝毫没有一点“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担当,面鉴先辈,岂不自愧!

中国最牛大学,水平超越清华北大,遗憾却只办了8年就解散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西南联大的深远意义无可取代,而在中国之大学与学术、与教书育人渐行渐远的今天,联大的精神更是如晨钟暮鼓,引起有识之士对当今教育的反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钱学森老先生生前最后的疑问,也是他临终的遗言。如此沉痛的质问,如此焦切的忧担,后辈之人,虽满面愧惭,却也无从回避。

我们何不摆脱对于制度的偏见,逃离对于世俗的愤慨,回过头去看看,静下心来想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所以茅草屋为校舍,以泥瓦房为家园,以酒楼茶肆、庙宇僧堂为读书求学之地的大学,如何在抗日战争的八年烽火中培养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