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今天跟一個年近三十的少女聊起了《狗十三》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我們都是去看了的,我看完了,她看到一半走了,於是給她劇透了後半部分。

她笑了笑,並沒產生什麼新想法,大概因為這些戲,早在我們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自己演過一遍。

又刷到一位觀眾言簡意賅的影評,一個cao字直抒胸臆,然而贊比評論轉發多出幾十倍,不用轉發,因為這已經是大家都知曉的感受了:

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誰還不是吃垃圾長大的呢?

他們說看不懂的人都是幸福的,

說誰看不懂呢?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當年在垃圾堆裡翻到過什麼顏色的襪子穿、喝過什麼口味的飲料底,早就是大家茶餘飯後憶苦思甜的談資了吧。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當年還是十三歲的少女李玩有一條叫愛因斯坦的狗。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她所在的垃圾堆是一個看上去並不愛她的家庭。

親爺爺、親奶奶、親爸、繼母和他們的新孩子:一個就算拿棍子把奶奶的頭打爆也不會捱罵的小混蛋。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親爺爺把她的愛因斯坦搞丟了但沒有感到抱歉;

繼母買了一條看上去很像愛因斯坦的狗企圖矇混過關;

後來這條可憐的狗又被親爸爸送去狗場等待被吃;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親爸爸說:李玩你十三歲怎麼能出來跟人喝酒呢?然後在飯局上給她倒了一杯酒讓她敬下什麼叔叔。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剛從狗場回來的李玩在自己的保送慶功宴上收穫的獎勵是:一盤本店特色狗肉。

她吃了,沒吐,所以她再也找不回愛因斯坦了;果然都是垃圾,跟我們一樣!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我們在飯局上一遍遍表演其實很討厭的拿手節目;我們在莫名捱了父母的揍之後乖乖去給父母道歉;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我們在自己捉襟見肘的時候割下肉來救濟兄弟姐妹;

我們去相親的時候唯一不會考慮的就是有沒有愛上這個人;

我們去找工作的時候唯一不會考慮的就是會不會喜歡這個工作;

我們在給人敬酒的時候唯一不會考慮的就是一會兒怎麼回家,家在哪兒啊?

我們曾經在青春文學裡尋找早戀墮胎甚至轟轟烈烈的車禍,哭完又嘲笑自己,都不配擁有這麼狗血的劇情……

可是如果真的擁有了,我們又怎麼好好地活到現在呢?

節目演了也不會少塊肉,捱揍了也沒少塊肉,就算割了肉了不也長回來了麼?

都走到相親這一步了滿腦子還想什麼愛情呢?

和垃圾妥協了,這是垃圾堆的生存之道。

妥協就妥協唄,又沒有變成垃圾,能好好把日子過下去就行了唄!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就為了好好把日子過下去,一直在找的有天就不找了,一直不會的有天就會了,承認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是為了我好,然後成為和他們一樣的為了別人好的大人。

在這個狗13的世界裡狗著,吃著狗肉喝著酒,吐完繼續。那些從前當個寶的玩意兒,又都算什麼狗東西?

至於為什麼哭?誰特麼管你為什麼,自己都不知道了。

我們都是李玩,親口吃了狗;我們又都不是,李玩吃狗被拍成了電影,而我們吃狗就只有自己知道,沒人看。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個體對於一個事實的觀點和認識,從來都不是這個事實本身。事實本身是我們吃了狗,而我們的認識是,真香。

說白了,狗十三這電影,就是手欠,人人都劃過的13歲那年的刀口,本來都合攏磨平了,今兒又非要原處再劃開,撒點兒鹽和孜然。怎麼樣,還和當年一樣疼吧?

您再嚐嚐,和當年的狗肉,是不是一個味兒?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所以十三歲那年被你吃掉的,到底是狗,還是你呢?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那個垃圾堆裡的孩子,就這樣重生了。

狗十三|誰還不是從垃圾堆裡撿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