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美新”詮釋沂蒙老區新形象

城市“大美新”詮釋沂蒙老區新形象

臨沂老城佔地僅1.64平方公里,四面環水,頗像一隻展翅南飛的鳳凰,故百姓皆傳臨沂城是“龜駝鳳凰城”。

改革開放後,臨沂開啟了城市建設新篇章。一是穩步發展階段(1978-1995年),這一時期,臨沂加快城鎮化進程。1982年,臨沂縣編制城市總體規劃,1983年新沂河大橋建成,1986年兗石鐵路通車,到1994年城區建設面積達到40餘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4倍。二是加速發展階段(1995-2003年),1994年臨沂撤地設市。1996年,修編《臨沂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年)》,規劃城市人口7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70萬平方公里(簡稱“雙70”)。到2002年底,“雙70”目標提前8年實現。三是組團優化發展階段(2003年至今),臨沂提出打造魯東南地區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確立了“以河為軸、北上東進、一河六區、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佈局,編制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大力實施中心城區帶動戰略,到2017年底,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31平方公里,人口220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7.6%。

城市“大美新”詮釋沂蒙老區新形象

“一以貫之繪藍圖”

改革開放以來,臨沂先後四次編制或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廣大幹部群眾拋小家、顧大家,講擔當、比奉獻,在舊城改造、新城建設和房屋徵收工作中,幹出了“涑河精神”,形成了“南坊經驗”,提煉了“徵收精神”,“南工、北文、中商”的功能佈局已經形成,“現代商貿城、濱水生態城、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不斷彰顯。

城市“大美新”詮釋沂蒙老區新形象

“以水為魂”做文章

沂河、祊河、柳青河等8條河流穿城而過。大力推進“生態水城”建設,以沂河、沭河為骨架構建“大水網”,先後實施引祊入涑、引涑入陷、武河入沂等工程,編制沿河景觀風貌規劃,推進“水綠相融、水綠一體”建設,建成攔河閘壩27座,形成120平方公里的水面和“六河貫通、八水繞城”的城市景觀。沂河綜合治理工程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濱河溼地公園、雙月湖溼地公園被命名為國家城市溼地公園。

城市“大美新”詮釋沂蒙老區新形象

“以文為脈”塑品質

修編《臨沂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突出“文之邦”和“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編制文化產業佈局等規劃,把臨沂厚重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先後規劃建設書法城、書聖閣、兵學城、博物館、文化中心、大劇院、皇山公園、沂蒙精神紀念館、臨沂商城發展史展館等,進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增進了群眾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城市“大美新”詮釋沂蒙老區新形象

“以人為本”倡文明

2004年,提出“一創六建”城市整體建設目標,沂蒙人民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以赴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創城行動中,繪就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千斤擔子眾人挑”的感人畫面。奮鬥8年摘得六項“國字號”榮譽,以地級市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全國文明城市,成為全國革命老區中第一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