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銀施羅德這十年失去了什麼?

拼爹還是不拼,這是個問題。

對於世上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根本就無爹可拼。這倒是容易讓人生目標變得簡單,生而為屌絲,無論是想要走上人生巔峰,還是迎娶白富美,都只能靠自己去拼去賭。但對於銜著金鑰匙出生的人而言,是否拼爹是一次相當重要的抉擇,一點也不矯情。

譬如,身為華人首富之子的李澤楷性格獨立,在赴美求學期間,課餘到麥當勞兼職,假期到高爾夫球場作球童。1993年,李澤楷創立盈科集團。2000年,李澤楷贏得了亞洲歷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拿下了香港電訊的控股權,而其競爭對手同樣出身名門,系李光耀小兒子李顯揚。


交銀施羅德這十年失去了什麼?


李澤楷一時風頭無二,並被冠以“小超人”的稱號。似乎離開父親的蔭庇,他仍可以攪弄風雲。不過,這些賺快錢的騰挪技巧,未必適合操持一份大家業。事實上,李澤楷並非沒有與其父比肩的機會,他在1999年用220萬美元購得的兩成騰訊股份,不到兩年便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南非MIH集團,讓後者成就了一段傳奇。

耐人尋味的是,最終李嘉誠把家族信託基金的所有權益,還有長和系的主席位置都交給了長子李澤鉅。


交銀施羅德這十年失去了什麼?


同樣是首富之子,王思聰就要坦率得多。王思聰曾經說過,我交朋友不在乎有錢沒錢,反正都沒有我有錢。王思聰並不拒絕富二代的帽子,反而利用這個帽子成為了一線網紅,而這甚至可以為其商業運作提供助力。


交銀施羅德這十年失去了什麼?


在公募基金行業,交銀施羅德曾經選擇了一條市場化的道路。從整個基金行業來看,人才是最為稀缺的資源之一,這一點並沒有疑問,而招徠人才最好的的方式就是採用市場化的機制。

交銀施羅德的大股東為交通銀行。身為國有五大行的交通銀行,在交銀施羅德成立之初,市場化並非喊喊口號而已,市場招聘的47人來自於38個不同單位,雙方股東各自只派了3個人。


交銀施羅德這十年失去了什麼?


而同期成立的另外兩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工銀瑞信與建信,則選擇了不一樣的做法,工銀瑞信的做法是副行長兼任董事長,後面改由行長兼任董事長,總經理以及其他的人員也都來自工行的高管。建信的董事長是建行基金託管部總經理,總經理亦由建行委任。

在早期,交銀施羅德的市場化運作,網羅了大量人才,無論投資研究還是內部管理,均頗受業界稱道。交銀施羅德迅速成為上海灘公募基金最為炙手可熱的公司,相比其他的銀行系基金公司,交銀施羅德無論規模還是利潤均保持領先。

2009年末,交銀施羅德的規模為924億元,剛成立4年的交銀施羅德已躋身公募行業第一梯隊。而其他幾家銀行系基金公司,除了農銀匯理成立較晚,此時的規模為132億元外,其他幾家同期成立的銀行系公司,建信為437億元,工銀瑞信為627億元。更為重要的是,當時交銀施羅德的權益投資頗負盛名,股票型與偏股混合型基金的佔比較高,這更是讓其管理費收入遙遙領先於其他銀行系公司。

世事無常,少時了了大未必佳。交銀施羅德之所以迅速崛起,和其市場化的機制息息相關。眾所周知,銀行的薪酬體系與基金行業有很大差異,交易施羅德早期的市場化機制,意味著其薪酬體系更像是基金公司而不是銀行。據觀察君瞭解,多數銀行系基金公司的薪酬體系與尋常基金公司頗有不同,中後臺的薪酬體系與銀行類似,而投研部門則與市場掛鉤,但往往仍低於市場平均。

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訴觀察君,交銀施羅德的市場化機制亦面臨來自股東的壓力。仔細一想,實際上也是人之常情,彼時銀行高管的收入,與基金公司高管不在一個量級,而後者僅為前者的子公司。換個角度來說,銀行系基金公司的薪酬,往往是股東看起來高了,而當事人參考市場的基準,卻認為遠遠不足。

事實上,在銀行系基金公司越來越依賴股東資源的同時,其國有銀行股東更多幹預亦順理成章。世間的事情,從不同的時間維度去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譬如,作為國內第一家合資基金公司的招商基金,本來希望藉助中外雙方股東的資源迅速成長,結果事與願違,一直磕磕碰碰。而2013年招商銀行買斷了外方股權之後,招商基金反而像開了掛一樣,資產管理規模節節攀升。

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截止到2018年末,交銀施羅德剔除貨幣與短期理財後的規模為593.72億元,在基金行業排名第25位;中銀基金規模為1876億元,在行業排名第7;招商基金規模為1735億元,在基金行業排名第9;建信基金規模為1095億元,在行業排名第13;農銀匯理規模為1027億元,在行業排名第15;甚至2013年才成立的永贏基金,其股東為寧波銀行,亦以714億元的規模領先於交銀施羅德。

倘若不剔除貨幣與短期理財,交銀施羅德與其他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差距更為明顯。據財匯資訊數據,2018年末,交銀施羅德的總規模為1551億元,農銀匯理為2319億元,工銀瑞信為6045億元,中銀基金為4011億元,而建信為6311億元。

當年遙遙領先的優等生,怎麼就成了吊車尾了呢?

這自然不是市場化的鍋,公募基金目前規模排名第一的公司,其股東背景並不強大。此外,一些完成了股權激勵和事業部改制的公司風生水起,都是借力市場化機制。拼爹也好,市場化也罷,總好過首鼠兩端,對吧?

不過,一切都還未劃上句號。1月7日,農行交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獲批,這是繼建行、中行之後的再次批准兩家銀行理財子公司。


交銀施羅德這十年失去了什麼?


某銀行系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觀察君,有人說理財子公司的出現不影響公司的業務,那是掩耳盜鈴,系統內的資源劃撥發生變化幾乎是板上釘釘,就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和銀行系基金公司各自能夠在銀行分到多少蛋糕了。一個是嫡子,一個是庶出,你猜銀行會選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