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宝鸡的抗战故事 范勇

教育篇

创办世界第一所战俘学校

有战争就有战俘,把俘虏囚禁于集中营或收容所,古今中外大抵如此,从没听说过还有俘虏学校。而旧址位于今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太寅村的“大同学园”却是陕西省在抗战期间首创的世界第一所俘虏学校。1938年,即“七七事变”的第二年,日俘渐多,当时的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一俘虏收容所”设在西安南郊终南山下的灵感寺内,归西安行营管理。当时的所长是军人,全所仅有一名管理员懂日语,而当时的俘虏多系轰炸南京的空军,所受日本军国主义毒害甚深,把侵略当作爱国,气焰嚣张,极难管束,常常发生打骂炊事员及管理人员的事。行营领导为此大伤脑筋。恰在这时,有个日俘伊藤正荣逃跑被抓回,行营长官派行营参议、精通日语的汪大捷先生前去处置。

汪大捷是辽宁省人,曾两度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大,已故前妻苏敬和也曾在日本研习哲学,夫妻刻苦钻研,终成为“日本通”。他们夫妻于“七七事变”后愤然从日本回国。 1938年春,汪被调到西安行营任参议,主管日俘事务。伊藤正荣事件后,西安行营领导有意请汪兼任“第一俘虏收容所”所长之职,汪氏夫妇磋商再三后,向行营提出条件,要求改收容所为学校,把单纯管束改为用人道精神教育与感化俘虏,使之不再与中国为敌,行营主管应允了他的要求。于是,当这个收容所 1939年初迁移到宝鸡县渭河南岸的太寅村时,“军政部第一俘虏收容所”的牌子就换成了“大同学园”的牌子,前所未闻的第一所俘虏学校就出现在渭水之滨了。

除了汪大捷夫妇外,大同学园还请到了几位热心日俘教育的有识之士,如教务主任兼秘书白光里先生,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北平高级中学教务主任多年,行政管理经验十分丰富;训导主任兼管理员刘麟阁先生,陕西三原人;教员周正和先生生长在大连,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对日本的风俗习惯非常熟悉。还有东京高师毕业的徐宗理先生等人,加上汪大捷夫妇,这批知识分子形成了相当可观的教师阵容,一改收容所单纯军人管理的旧貌。他们的辛勤工作使大同学园在短期内给战俘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致至今成为受到日本友好人士纪念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年“大同学园反侵略战争同盟会”会长押切五郎先生曾写对联云:“俘虏学校空前史,人道精神最高峰。”可谓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创办大同学园的历史意义。

学园创立之初很注意改善日俘生活环境以利感化。当时曾做过这么几件事:

1.改善伙食,尽可能保证伙食质量,还将山上的泉水通过木炭、白灰和沙子过滤,保证了水质,减少了疾病。

2.开辟了篮球场,组织日俘参加运动和比赛,学园职工和所长也常常参加,这对等级观念极强的日俘起了相当大的鼓舞作用。

3.除了夏季组织到渭河去游泳外,还利用山水修了一个简单的游泳池,日俘经常游泳,当年香港《大美画报》还刊登过一幅游泳池的照片。

4.组织日俘修建从大同学园 (太寅寺 )到当时的宝鸡县城约 10公里的一条公路,命名为“大同公路”。

在感化的基础上,大同学园还千方百计地开展对日俘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不断提高战俘对这场战争性质的认识,又从中日两国历史的角度说明日本侵华是毫无道理、违反人民意愿的。当时汪大捷先生曾编写了专门的教材,把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文化的渊源等等讲得十分详尽,特别是结合陕西的特点,撰写了许多盛唐时期中日交流的史实,如日本高僧阿倍仲麻吕、小野妹子以及唐高僧鉴真和尚等人物的事迹,很有说服力。战俘们很喜欢听,当时就有人讲,没有这些志士仁人的艰辛努力,日本的大化革新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明治维新也不会有那样大的成果,原来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启蒙先生呢!

2.用抗日战争的战果来教育日俘。台儿庄大捷之后,到处传来了中国军队的捷报,学园及时向日俘宣讲这些捷报,打破了他们对日本军阀宣扬的“三个月征服中国”的梦呓的迷信,许多日俘感到受了军阀的欺骗。

3.利用社会力量教育日俘。日俘中信奉佛教者甚多,学园特地争取到了当时的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朱子桥将军的支持。除捐赠赈济品外,还介绍陕西省佛教会及其他慈善事业团体给予支援。当日俘听到德高望重的朱将军和佛教会、慈善团体也在关切他们时,都异常惊讶,表示衷心感激,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文化篇

著名作家老舍的宝鸡行

1939年初夏,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的老舍,参加了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劳军慰民,察访战时国情”。同团有葛一虹、杨骚、杨朔等文化界名家。

在此期间,老舍一行两次路过宝鸡,沿途所见所闻,令老舍心情激动。1940年 2月,老舍写出了被称为“时代画卷,抗战史诗”的长诗《剑北篇》。篇中有《双石铺——宝鸡》和《宝鸡车站》两首诗。老舍在《双石铺——宝鸡》一诗中,将双石铺的地理位置、街道边的摊贩、逃亡来的各地难民生活情况等细写出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应运而生的双石铺/吞吐着陕甘川三省的运输 /把关中与天水的公路合在一起 /义民们 /炮火与耻辱把昨日结束 /忍着流离 /忍着疾苦 /却不忍受屈膝与屈服。”在《宝鸡车站》一诗中,老舍对宝鸡车站上来回疾驰的火车、出出进进的人流作了生动描写,进而感受到抗战的艰苦和抗日军民的英勇:“像怒潮疾走 /直到海边才浪花四溅 /啊 /壮士到了战场 /才杀喊震天……我又看见 /那喷着火星/吐着黑烟 /勇敢热烈的机车跃跃欲前。”这些充满爱国激情的诗句,今日读来,依然使人感慨万千,热血沸腾。

1940年 10月 10日,文化名人茅盾应周恩来电邀去重庆国统区开展文化工作,四五天后经西安来到宝鸡,晚上住在当时的宝鸡县城西京招待所。

茅盾到宝鸡后,四处走走看看,甚觉惊讶。他走过的国统区,看到的要么是断壁残垣、田地荒芜,要么是工厂关门、市面萧条,而在这个古称陈仓的县城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东边十里铺、西边福临堡,那里一座座工厂厂房相连,烟囱冒着黑烟;县城外热闹的新市区,商人、投机家忙忙碌碌;县城里车水马龙,商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茅盾把所见所闻写成了《“战争时景气”的宠儿——宝鸡》,文中写道:“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地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通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这一切,便是今天宝鸡‘繁荣’的指标。人们说:‘宝鸡有前途’!”茅盾把当时的宝鸡称为“战争时景气”的宠儿,十分确切和形象。当时的宝鸡,确是抗日战火纷飞年代里中国西部一个“最不可思议的地方”。离开宝鸡南下,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他看到“在轮轴上起放宽约二尺、长约五尺的几块板”“座位不作椅形,而为榻形”的“塌车”,写了《拉拉车》。汽车在秦岭山顶抛锚,众人围着火堆歇息,他写了《秦岭之夜》。可以看出,“繁荣”的宝鸡县城,蜿蜒南下的川陕公路,层峦叠嶂的秦岭山峰,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济篇

八年抗战期间,陕西作为抗战后方大力支援全国抗战,陕西本地目前还保存着众多的抗战遗迹、遗物。其中就有宝鸡市原申新纱厂(现宝鸡大荣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的窑洞工厂。

据史料记载, 20世纪 30年代,长江三角洲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大型战役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所在长三角的工厂已经是千疮百孔,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存仅有的一些民资工业,荣氏企业决定向抗战大后方搬迁工厂。 1939年,荣德生的女婿李国伟主持着汉口的荣氏企业,决定将企业搬迁到大西北的宝鸡。 4月起,申新四厂在李国伟的主持下搬迁到了宝鸡。 随着西安大华纱厂遭到日军飞机的猛烈轰炸,李国伟当时就产生了挖掘窑洞修建工厂的想法。 1941年 2月,窑洞工厂全部竣工了。全厂共有窑洞 24个,长度在 60米以上的有 7个,最长的有 110米,中间有6个横洞穿过,窑洞全长有 3里半的路程,面积有 5000多平方米,建成后,纺织设备的 70%都安装在这里。 1941年 4月 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转了,窑洞工厂也开创了中国抗战期间的一个神话。

如今,宝鸡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辉煌过的“地下工厂”,连大荣纺织公司(陕棉十二厂 )的职工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窑洞的位置。

现在的抗战遗址位于金台区的长乐塬下 ,目前,这些窑洞已经成为一家私人的机械加工厂。这里有外表保存完整的十九孔窑洞。如今这些窑洞被用作各种用途,希望政府能重视这些珍贵的抗战遗迹 ,早日进行有效保护。

以上 ,就是我所知道的宝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故事 ,这与其他地方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历史有所不同,在这里 ,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振奋精神、开创未来。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我们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宝鸡人,无疑是责无旁贷的,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宝鸡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 ,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注:1.本文内容选自宝鸡日报、宝鸡档案馆、华商报等媒体、单位及矛盾先生的《“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其中涉及相关篇章的作者在文中也都做了相应的标注;2.宝鸡市金台区区长宁怀彬:我们要把支撑了西北战场、聚集了民族工业奇迹的这块窑洞群片区打造成长乐园工业遗址旅游项目。宝鸡诞生就是38年,宝成和陇海铁路交汇就在宝鸡,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有一部分企业从武汉和南京牵过来,包括纺纱厂,支撑着整个西北战场,日本人飞机在这集中轰炸32次。现在当大家进入这个窑洞里面以后,会有一种非常深刻的冲击力,在那样一种炮火连天的岁月,我们的民族企业家和工人是怎样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今天轰炸毁坏了,立马就可以开工恢复生产,这是何等的精神力量。我也走遍了国内所有一些遗址、企业,但是从洋务运动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工业精神在哪里?在其他地方没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及体验感。现在这里破败,比较简陋,但是完全可以重建起来。英国伯明翰大学波森教授就对这个地方流连忘返,说我们保护了这个地方,是对世界建筑史做的一大贡献,他的评价很高,现在我们请了比较高层的策划团队做策划,已经做了两稿,我们要想清楚,我们要做成什么样子,要达到什么目的,最后的运营是什么情况,总体上意见基本一致,现在一个成熟的方案已经出来了,我们准备要开始推进这个项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