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到底怎么了?当一名医生成了患者

医患关系到底怎么了?当一名医生成了患者

在我所接触的患者和家属之中,心理问题的很多,但是正如我所言,他们很少去面对,他们只知道发泄。

文章发给我时,Kevin医生对我说,这是我对打破医患关系僵局的一点建议。

通篇读完,我能感受到这位医生的淡泊和儒雅,我甚至能看到他写完这些文字时的模样,必定是掩卷长思、嘴角噙着一丝欣慰的笑容。他以为这样能为如履薄冰的医患关系做点改变。可人心复杂,有时是不随我们一厢情愿的……

雨潇潇下,这个五月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五月天。

前几天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都在刷屏“魏则西之死”,这两天整个互联网都在刷屏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退休主任陈仲伟被患者砍成重伤不治身亡的恶性伤医事件,不禁想问,医患关系僵成这样,到底怎么破。

医患关系到底怎么了?当一名医生成了患者

作为一名从医十年的医生,也经常带着家属、亲戚、朋友去医院看病(包括爱人住院剖宫产)的患者家属,还有自己也曾生病住过院的病人,我来说说自己的切身体会吧。

信仰缺失、人心浮躁、家庭失和、心理疾患、社会支持不足等等,这一切都是造成今日这个局面的重要原因。

当白衣的神圣不再,天使坠落在人世间,那么遭遇自然就如寻秦记中秦王嬴政走失民间一样。放眼看去,到处都是以暴制暴,不仅仅出现在医疗行业,安徽校园,学生狂扇老师嘴巴,航空运输业,殴打空姐,这样的报道不也经常见于报端吗?

在我们这个国家,不信鬼神信马列,信鬼神肯定是不对的,在党章中也是明令禁止的,但是试问,又有多少人知马列,看马列,懂哲学,国人不读书是出了名的。读书可以让人心灵沉淀,不会那么的浮躁,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尤其重要。

我给病人看病从来都是全神贯注,不敢有一丝松懈,也不敢有一丝冒犯,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真的很渺小,有很多时间都花在充当老娘舅柏阿姨的角色,在调解患者家属的矛盾上面了,上班的时候从来不敢打一个电话,接电话也很少,更不要说刷微信微博了,很多时候甚至感觉是工具,没有办法,能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这其实也是我很多医生同事同行的现状,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时代,只能适应这个时代。

自己生病住院期间,也很少麻烦医生护士,就是多看书,遵嘱执行,静静地度过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爱人生宝宝,也是在本院住院生产,可也没有主动需要别人特殊照顾过,大家都忙得焦头烂额,要生产的产妇又那么多,只能自己多关注,多读书,多小心就是了,任何一点困难,自己克服就可以了,时刻保持平静的内心,哪怕在非常艰难的时候。

孩子还小,三天两头跑医院,不仅仅是本院,也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需要医治的孩子总是很多,现在去医院看病都是排队叫号排队,根本就没有什么走后门之说,而且基本都是下班后才能有时间带孩子去看急诊,白天忙病房门诊,根本就没有时间,时常感觉精力不济。

又一次,孩子发高热,停车急了一些,出来就发现车头被人用拳头捣了两个大坑(说不定是爬上车头用脚猛踩的),当时我在朋友圈里发照片,委屈的倾诉:“这两个‘大坑’在告诉我,这些人是那么的凶狠、凶残。”后来想想不妥,又删了,保险公司肯定不会报销的,就算了吧,毕竟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病房里的事情还有一堆呢。

相信很多人,哪怕是略懂心理学的人都听说过马斯洛理论,它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医患关系到底怎么了?当一名医生成了患者

不可否认,当然很多人也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接受和去学习认识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多暴力事件或许就是因为人的安全需要或者尊重需要未被满足。

在我所接触的患者和家属之中,有心理问题的很多,但正如我所言,他们很少去面对,他们只知道发泄,这么多年,媒体的推波助澜,早就把医者从神圣的白色象塔中拉了出来,人尽可杀,可辱,医院里的医生护士成为很好的发泄对象。

医患关系,每况愈下,愈演愈烈,其实为何不能好好沟通呢?就像博弈论中说的那样双赢。任何事情其实到最后都是和人打交道,特别在中国,不仅仅是去医院看病。你逃脱不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也逃脱不了他的既往历史,你在医院有个医生护士朋友,说不定会给你不少很好的建议,轻者让你少走很多艰辛的弯路,重者让你避免成为第二个魏则西,因为医学和法律在网上查询的结果往往有很大的风险。

开车、锻炼、美食可以让人分泌多巴胺,让人快乐开朗起来,可以让人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更能适应这个社会。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医患关系。

分享临床经验、前沿研究、行医感悟

稿费:100~1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