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傳 第七章:物極必反 彷徨苦悶闖新路(4)

《殺手之王》由新銳導演董瑋執導,講一名老人請世界第一殺手——“熾天使”刺殺日本財閥,原因是對方於中日戰爭時曾令他家破人亡。在重重包圍下,日本財閥死於殺手之王的槍下。但是財閥生前曾設立復仇基金,誰能查出並殺死幕後主腦與殺手,就能得到一億美元。於是乎,世界最出名的殺手都虎視眈眈,連財閥的孫子塚本英二都率領世界第二號殺手灰狼等加入。在角逐這筆財富的人當中,還有一對名不經傳的拍擋鱷魚和小富。小富渴望賺錢回鄉建屋,鱷魚則是個到處騙吃騙喝的九流混混,他以計謀借小富身手,合力角逐復仇基金,卻在無意中引禍上身,被人到處追殺。

李連杰傳 第七章:物極必反 彷徨苦悶闖新路(4)

在這部影片中,鱷魚由曾志偉演,小富則由李連杰演。

這部電影是1998年拍攝的,情節上緊張火爆,槍林彈雨,拳腳相加,李連杰的一身好工夫又得到了盡情的施展。但是,雖說他是第一男主角,在這部影片中,演技實在差強人意,可能是不在狀態中,李連杰扮演的殺手小富那張臉始終板得緊緊的,偶爾故作憨厚。本片中,李連杰除了武打動作好看,沒有其它東西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部影片,倒是成就了扮演老混混鱷魚的曾志偉。曾志偉五短身材,其貌不揚,但在香港演藝界可是響噹噹的人物。演電影、作主持,口才相當好。按理說,長相醜陋的演員只能跟在英俊的男演員身後做陪襯。可曾志偉偏偏不信邪,偏要在困境中殺出一條路來。出色的演技,敬業的精神,曾志偉獲得了成功,更有意思的是,他對自己的五短三粗始終充滿了信心,甚至認為沙啞的嗓音都推動了自己在事業上的發展。從外形上講,曾志偉甚至可以歸於“醜星”的行列,扮演的也大都是一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但他就是捕捉到了這些小人物身上個性化的東西,演起來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這部影片出來後,李連杰對曾志偉的演技佩服得五體投地。

《殺手之王》的平庸又讓李連杰陷入思慮之中,他對利智說:“連拍了兩部影片,好像都沒有找到感覺,這樣不是長久之計。你想想,新的路在哪裡?”

利智說:“你不用著急,先好好休息一下。把所有事情想清楚再謀劃不遲。”

利智見李連杰處於電影創作的停滯期,便想趁機讓他好好休息一下,不要太操勞。一有空就約李連杰到處去玩。那一段時間,他們兩人走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李連杰玩得很開心,說:“想不到香港還有這麼多好玩的地方。”

隨後,他們又到東南亞各國去旅遊,就在他們縱情山水的時候,李連杰接到了《黑俠》武術指導袁和平的電話,袁和平對他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黑俠》一片成為了第二十屆紐約亞太電影節開幕和閉幕的電影。你在片中展示的神奇功夫令美國人大開眼界,好幾個美國導演想找你合作。”

李連杰傳 第七章:物極必反 彷徨苦悶闖新路(4)

李連杰聽後,大喜,馬上知道拍完《黑俠》與《殺手之王》後自己不高興的原因了,自己的潛意識裡想拍出具有世界極水準的武俠電影來。

多年以後,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了當時的想法與心態:

記者:你的相貌、動作和性格被中國觀眾認為最符合傳統的武俠義士形象,你也因此在國內影壇留下了許多經典,為什麼在最巔峰的時候選擇離開香港?

李連杰:啊……這是一個(想了一會兒)很簡單的問題,(馬上糾正)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正常的發展。中國的文化有很多的精華,並沒有太多人知道。我們當然希望這個精華給亞洲人、歐洲人,給全世界的人知道,那麼就要走出去。

對於我來講,面對的是已經在亞洲的成功,重複自己是毫無意義的。就像我拿了5年(武術)冠軍,再拿第6年第7年時,總有結束,被人幹掉的時候。人最大的敵人是自我,要挑戰自我。我從一個很熟悉、自己已經控制了一切的環境,走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挑戰自己,這是人生的一個過程。

從李連杰的總結中可以看出,他不甘心做一個亞洲明星,他要做一個世界級的明星。

前進的道路明確之後,李連杰便與利智謀劃如何成為世界級的明星。

利智對他說:“多年的人生經驗告訴我,要在一個地方有所發展,必須先進入那個圈子。你要成為世界級明星,就必須進入好萊塢這個世界電影工業中心。”

李連杰覺得利智的話言之有理,成龍進入美國之後,靠《紅番區》打開了市場,成為了國際巨星。早些年,李小龍也是在好萊塢發家,靠四部影片成就了國際巨星的地位。就是擅長演文戲周潤發也靠《喋血雙雄》在美國站穩了腳跟。

李連杰擔心地說:“你說我是先到好萊塢去拍片呢,還是再在香港拍一部好一點的影片,成功打入北美市場後,再進去。”

利智想了一下說:“我覺得香港目前這一段時間很難出現反響很大的影片了。”

“為什麼你這麼肯定?”

李連杰傳 第七章:物極必反 彷徨苦悶闖新路(4)

利智說:“你看看,儘管電影人再三努力,觀眾對新片的反響卻每況愈下。不單是你李連杰,就是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等大牌明星的影片,都失去了昔日一呼百應的感召力,票房收入節節減退。這是為什麼呢?這與電影市場有關,90年代中期後的香港電影總體上陷入了僵局,市道低落,許電影都不賣錢,片商愁眉不展,在這種大趨勢下,很難出現轟動性的電影。有一篇電影評論的文章我覺得分析得很好,這篇文章認為,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原因有三點:1、電影工作者急功近利。按香港圈中人的分析,香港的片商現在都患上了只向錢看的症狀,他們完全以急功近利的態度經營電影,原本需要用一年拍攝的電影,現在用3個月就拍完了。片商都有這種觀點,寧願資金分散多開幾部戲,每一部電影賺些小錢,也不願投大錢專心完成一部影片,用這部影片賺大錢。2、跟風現象厲害,不願投資拍開創性的電影。因為市場的激烈爭奪,影片的失敗率非常高,所以香港的片商都成了投機分子,那個片子有轟動效應,就一湧而上,拍類似的題材,跟從大眾口味,盲目地拍攝一部又一部,結果重複抄襲、脫離生活、粗製濫造的影片充斥市場。3、片商使用演員不考慮素質問題。一些所謂的“大牌”明星,一紅便得勢不饒人,在片商互相爭奪的情況下,不斷提高片酬,令製作成本上漲。其頂峰時期,常常有片就接,甚至同時拍兩三部戲。在顧此失彼的情況下,演出水平大打折扣,港片也因此變成流水作業。總之,現在的香港電影市場不太正常,出不了很有影響力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