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鑷子作筆,以糧食為墨:五穀雜糧“畫”出脫貧致富路

新華社石家莊11月6日電(記者梁文雅 楊知潤 繆異星)小米、綠豆、燕麥、芝麻、玉米……這些看似“名不見經傳”的五穀雜糧,卻是河北省館陶縣壽東村的致富“金餑餑”。當地村民用五穀雜糧作畫,不僅打造了年逾千萬元的“糧畫”大產業,還摘下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在河北省率先跨入“中國十大最美鄉村”行列。

壽東村地處黑龍港流域,過去是一個沒山、缺水、少綠的省級貧困村,全村188戶中有91戶是貧困戶。“糧畫”產業的興起,讓其成為遠近聞名的“糧畫小鎮”。壽東村黨支部書記張付仁告訴記者:“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僅有2000多元,去年已經達到了17000多元,是因地制宜引進糧食畫這個特色產業,讓百姓脫貧走上了富裕路。”

用鑷子作筆,以糧食為墨:五穀雜糧“畫”出脫貧致富路

↑壽東村因地制宜引進糧食畫特色產業,在河北省率先跨入“中國十大最美鄉村”行列。

張海增是壽東村培育“糧畫”產業的農民企業家。2014年,在館陶縣的扶持下,他將自己的糧藝公司搬回到壽東村,並以糧食畫為發展核心,免費為貧困戶提供作畫培訓和就業崗位。

名山勝景、成語典故、卡通人物、飛禽走獸等“糧畫”作品掛滿了貧困戶師獻巧160多平方米的畫室。她以糧食畫製作為業,如今不僅脫了貧,還於去年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富裕起來的師獻巧在自家院子西側的空地上,建起5間新房用作糧食畫工作室和體驗室,帶著村民們一起製作、共同致富。

用鑷子作筆,以糧食為墨:五穀雜糧“畫”出脫貧致富路

↑壽東村當地村民用五穀雜糧作畫。

用鑷子作筆,以糧食為墨,正同村裡的姑娘們一起作畫的師獻巧說:“正在製作的這一批糧食畫,是外地客商專門定製的,一些訂單已經排在了一個月之後。”提起糧食畫的銷售,師獻巧笑著說:“一幅畫賣幾百元至幾千元不等,剛做好的一幅長圖賣了16000元,只要作品好產品銷路不用愁。”

在壽東村,像師獻巧這樣開“糧畫”工作室的人在村裡已有一大批,還有更多的人選擇在畫室上班或以靈活的方式在家裡領料加工。“只要正常做,她們年增收兩三萬元沒問題。”師獻巧說。

用鑷子作筆,以糧食為墨:五穀雜糧“畫”出脫貧致富路

↑壽東村的姑娘們變身“糧畫藝人”,在“糧畫”工作室上班。

“糧畫”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壽東村從過去髒亂差的貧困村“破繭成蝶”。自2014年以來,壽東村以糧食畫為支撐,設立了“糧畫基地”“糧畫博物館”“互聯網+鄉村旅遊製作室”等不同類型的產業空間,並流轉舊院落打造文創工作室、手工體驗室等項目。2017年,其“糧畫”銷售額達到1300餘萬元,成為館陶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張付仁說,未來將同周邊村鎮一起打造“一鎮四社區”的萬人小鎮,建設全國糧食畫和手工畫中心,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